喝过八二年的拉菲吗?没有。那见过八二年的井盖吗?
你别说,我还真见到了八二年的井盖。在川仪22厂。
川仪22厂,现在叫重庆川仪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仍然在生产,所以厂区进不去,但家属区可以进。这个厂曾经有一段时间叫做西南仪表零件厂,所以至今厂门口还挂着两块旧牌子,一块“西南仪表零件厂”,一块“川仪22厂”。
进去之后要上坡,上到家属区,能看到一些1980年代修建的家属楼,背后还有不少1970年代修建的筒子楼。八十年代家属楼明显新得多,外观也比较干净,应该是刷过。楼道也很整洁,没有什么垃圾,都住着人。有一个遛狗的阿姨说这些楼修建于1982年,我想这和其他几个川仪分厂一样,当年效益都是很好的,才能够在八十年代初就修建这些独立套房。果不其然,我看到地上的下水道井盖,清楚地写着1982字样。这个井盖看起来就很结实,用了四十二年一点问题都没有,就和这些家属楼一样。
其实现在重庆和国内其他城市拆掉的很多1980年代修建的国企家属楼质量非常好,根本不是因为安全问题拆掉的,而是要修新的更好更大的商品房,或者搞成商业用地,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确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企筒子楼有很多问题,因为各种原因,质量不太好,内部水电气线路特别是防水有瑕疵,这些老楼当然需要改造甚至拆掉(如果没有挂牌历史建筑或者文物),但八十年代很多国企处于黄金时代,效益很好,花了大钱为职工修建福利房。这些独立套房修建得非常扎实,水电气网全部都过关,采光也还行,住在里面完全没啥问题。四十年的房屋完全可以稍加改造正常使用,不需要拆。但很多年轻人不愿住这种房,租房买房都盯着重庆十年内的新小区,天天喊重庆租房买房太贵,没地方住。其实如果放开视野,走进这些八十年代大国企老家属楼看看,可能会改变观念。
其实国外很多城市的居民住房都不是像国内大城市那么多新小区,有的甚至几百年历史的老房一样住着人。比如巴黎市区很多三四百年的老房屋住满了人,一样是世界文化名城,这些房屋也没有拆迁,没有什么问题。上周我在老挝琅勃拉邦——这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第三大城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城区到处都是上百年的旧房屋和寺庙,加上一些法式别墅。里面全部住着人,也相安无事。
所以吴同学认为,我们是否需要稍微改变观念,不一定非要追求新小区和高档住宅,应该更实际一点,以居住环境便捷舒适为第一要务。这也是现在重庆正在实行的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的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