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撒贝宁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他发现76秒就能下线一辆车。听起来很酷吧?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隐藏的焦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现在可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想想那条76秒一辆车的流水线,即使部分环节需要人工,也没几个人能参与。 机器人不会犯错、不会生病、不会闹情绪、不需要休息,而且效率更高,你说老板们用谁?答案显而易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脑力劳动被人工智能替代,体力劳动被机器人接管。我们这群“普通人”,到底还能干什么? 更有趣的是,大家一边担心人口红利的消失,担心房子没人买,汽车和其他消费品卖不出去,另一边又在拼命推动自动化和智能化。是不是很矛盾? 让我们来幻想一下未来。工厂里满是忙碌的机器人,流水线上闪烁着冷冰冰的机械光,工人们则成了稀有动物,偶尔出现的几个人也是在做些简单的辅助工作。机器人不会累,不会有情绪,更不会在工厂门口拉横幅抗议加班——老板们笑得合不拢嘴。 可与此同时,我们这些被“解放”的人,又该何去何从?高效的生产线上,机器人取代了我们的位置。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我们拿什么去买那些“高效”生产出来的商品?房子?车子?甚至是日常生活用品?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专家们的“高瞻远瞩”。他们告诉我们,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是机器人的天下。可是,他们没告诉我们,我们这些曾经的劳动力该怎么生存。也许在他们眼中,答案很简单:学习新技能,迎接新挑战。可是,有多少人真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华丽的转身? 再者,即便我们学会了新技能,掌握了新的本领,难道机器人不会也在同时进步吗?当我们终于学会了某项新技能,机器人早已将它做得炉火纯青。这样的竞争,岂不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 更有甚者,老板们在享受机器人带来的高效与利润时,似乎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谁来消费这些高效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我们还能买得起这些东西吗?人口红利消失,消费能力下降,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整个经济。 智能制造带来了高效和便利,但也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机器人抢走了我们的饭碗,却无法代替我们去消费。这样的矛盾,让人不禁焦虑:未来,我们究竟还有没有自己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