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本来不会输的,白起想干掉廉颇,至少需要付出六十万士兵的代价,廉颇逆风时,坚决不出塔,被秦军嘲笑了两年怯战,胆小如鼠,廉颇意志极为坚定,就是不出城送死,越塔强杀国服第一上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不是赵王中了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了廉颇,白起来了也攻不破廉颇守的城。 用 “不出塔” 形容廉颇的打法,倒挺实在。他哪是胆小,是把战场的虚实摸透了 —— 秦军远道而来,耗不起长久对峙,赵国守着城池,粮草补给比秦军方便,只要沉住气不冲动,等秦军熬不住了,自然有转机。那两年秦军的嘲笑,更像急得跳脚的狠话,真要敢硬冲,六十万兵力的代价可不是说说的。 赵王换将那步棋,才真叫把好牌打歪了。赵括读的兵书或许能堆成山,可战场不是书本上的字儿。廉颇守了两年的城,哪处城墙结实,哪条小道能运粮,甚至秦军每天换岗的规律,这些摸爬滚打攒下的门道,哪是兵书里能学来的?他一上来就改了廉颇的法子,非要出城跟秦军硬碰硬,这不就像没摸清对方套路就乱越塔,可不就中了白起的圈套? 说到底,这仗输得冤,冤就冤在赵王没分清 “稳” 和 “怯”。战场上能沉住气守着胜算,比一时的勇猛金贵多了。要是能信得过廉颇那股 “任你怎么骂,我就不出城” 的劲儿,说不定长平之战的账本,就得换个写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战争的比拼从来都是国力的比拼,赵国拿不到东方六国的粮草支援,实际上就是必输之局。从一列操作看,赵王并非昏庸之辈,不可能因为一个反间计就换将,还是因为战争消耗巨大已然吃不消,需要冒险决战,就好比人得了绝症是保守治疗等死,还是冒险做一次大手术。
长平之战,原本赵国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输的。因为赵国相对秦国更加有优势,就是距离距离上党更近。近水楼台先得月,人员调配,物资供应都比秦国方便十几倍。能把上党这样嘴边的胜仗打输了,真是千古无二!是赵王迁确实太年少无知了,面对老奸巨猾的秦王确实显得幼稚。廉颇平时雄心勃勃,免去他主帅职务后也有点懊恼了。其实赵国当时依然可以招募四五万年轻士卒,让廉颇当预备队做策应。不论怎么样也不该让长平之战输掉,家门口的战争都打不赢,那还有什么战争能打赢呢?真是够奇葩了
秦围邯郸日月深,何人沾赠郭开金。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
闲庭信步
小编:秦国人口700万,出兵约50万,有关中、成都平原两大粮仓支持,战争与生产两大误,潜力大!反观赵国人囗不到400万,出兵45万,加上后勤运输民伕等不下60万人参与战争,生产跟不上,很多田地荒废,战争潜力小!三年的相持战争,赵国国力耗不起了,只能选择速战速决。赵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向齐借粮不成,赵国君臣错误估计秦灭赵的决心,在抗秦和秦问题上左右摇摆,致使联魏楚抗秦失败……。 如果继续坚守不出,粮草耗尽,廉颇之策必败;最终赵括成为长平战败的背锅侠!
phq168 回复 10-23 19:25
粮草怎么会耗尽?守城根本无需40万,当时只要20万在前线!士兵在前线需要吃饭,回家就不吃饭了?
用户10xxx56
赵国是耗不起才想速战速决…如果早期不等秦军围壕就全军死战的话…秦军会死伤惨重,毕竟四十万赵军当时是无敌的存在!!!
一别经年 回复 10-17 11:59
不懂了吧?最初廉颇是没那么多人的,赵括带过去一部分,后期赵王又补一部分,才凑够40多万。前期廉颇20万都没有
用户10xxx56 回复 一别经年 10-17 13:26
前期秦军没有挖壕沟封锁赵军…后期秦王举国之力才有六十万兵力…所以白起才能围困四十多万赵军!
溪影归鸿
现实是白起廉颇都拿对方没办法,秦赵双方都在熬,就看哪方意志力不坚定。秦熬不住了,或者说不想再熬下去了,弄个反间计试试吧,没想到真好使了。赵括肯定没廉颇厉害,否则秦国傻啊,非得换个比廉颇还厉害的给自己添堵?
绝代风华一指流砂 回复 10-25 23:24
秦不是熬不住了,这是两国博弈,反间计从来不是说弄一个试试的事情,如果这么简单为啥不一开始就试?这些都是要评估的,为啥是对峙到一个双方都比较难受的阶段(当然赵国可能更难受)才用就是经过评估的,用太早了没用,人家压根不信,这时候用大概就类似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其他方面因素也有很多),长平(或者上党)这个地方廉颇不出击的情况下,白起当然没办法,换谁来谁也没办法,就像长平被围以后那个局面,白起自己也破不了了。长平的失利最大的问题就是双方的认知差,上党是秦国战略目标,这个认知秦国很明确,但赵国对这个认知很不明确,不明确的结果就是错误评估了秦国上党对峙的决心,才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准备不足,相当于秦国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搞波大的(当然如果赵国不上当一直就咬牙用廉颇挺着,秦国无非就是打一大波消耗然后回撤,后续再找机会),但赵国亦步亦趋不说,还没有长期规划,廉颇军备目的是明确的,接收上党后,只要坚守,谁来都不能奈何,但赵国其他方面的准备很不明确,脚踩西瓜皮,被牵着鼻子走,所以才导致各种比如缺粮比如国内舆论压力比如和其他各国的外交关系等等问题
溪影归鸿 回复 绝代风华一指流砂 10-26 08:38
分析得头头是道,你比古军事家都厉害👍
小二上壶茶
耗下去,你拿什么来耗,秦国是运输力不够才缺粮,而赵国是没有粮了。战斗力上秦军本来就要高上一点,兵力也至少多了10万,可以说没有其他诸侯国的大力支援,赵国是没有耗下去的资格,就连赵国引以为傲的骑兵车兵,在那山区也发挥不出来。
随了谁的意 回复 10-24 13:18
第一,赵国借粮的事是长平战后一年多的事;第二,最初,廉颇手上也就20万不到,40万是加上赵括后来又带去的一起算上的;第三,你猜,要是真缺粮了,这后来的20万莫非是风餐露饮已经辟谷期的修真大神?!第四,秦国正是因为搞不定廉颇,也是强弩之末,真正快断粮的是他们,这才赌运气用了反间计,没想到还真成了;第五,你猜秦国的谍子们为啥往死里夸赵括?[滑稽笑]
小二上壶茶 回复 随了谁的意 10-24 14:27
第1赵不仅想借粮,还想借兵,中小学课本解龙说赵太后说的就是这一段时间,第二,秦国的部队是在打完韩国之后直接奔赴上党了,前期照样没有60万,秦攻韩的规律来说,也就10来万。第三,你战后一年多了都缺粮,那你战时的缺口不更大,而且赵国只进行了军事改革,并没有进行经济的改革。最后不是搞不定廉颇,而是廉颇他不出击,强攻的伤亡太大,划不来。按照长平之战的战绩来说,干掉廉颇的20万人,那秦国也要付出20万人的代价,因为它是强攻。而秦国的敌人可不止一个赵国。
往事随风
谁打都不会输,赵国名将多的是。唯独赵括会输,世界战争史上哪有一比一兵力还打成包围战的?一比一的兵力你告诉我怎么可能会打成包围战呢?一个士兵包围一个士兵,那不是扯犊子扯到姥姥家了吗?能打输,也只有你这种奇葩会有这种想法啊!
用户88xxx92
赵国国力耗不下去,前面几十万人要吃要喝,还要安排海量人员把物资运送到前线去,这就不是轻飘飘几句话能完成的
爱宝宝
别放屁了,赵军再用廉颇,不用秦军打,都得饿死,秦赵国力相差甚远,赵军无丝毫胜算
用户11xxx21 回复 10-24 09:55
要是这样的话那就别打了直接投降算了,脸防守都两室读没有还打个屁啊?干脆一过来就直接投降大家落个干净。
爱宝宝 回复 用户11xxx21 10-24 13:14
赵军如果想赢,只能毕其功于一役,速战速决,但两军初次交战,赵军伤亡惨重,廉颇立马龟缩防守,这个时候,就已经宣布了赵军死刑,赵国无粮,穷逼
班班
长平之战三年还有傻逼认为赵国不缺粮,赵国不缺粮为什么要换掉廉颇
往事随风
我现在就拿朝鲜战争来说长平之战,如果朝鲜战争比做长平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国就是赵国,美国就是秦国。势力上是有明显差距,但是还没有差到不可一战的地步。美国实力再强大,毕竟他们是千里迢迢牵着部队过来的;我们再弱,那也是鼻子地下的战场,今天晚上下达集结令,明天早上我们的部队就出现在战场上。毛主席说了,敌人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因为他明白远又远的强项,近有近的优势。打一场,换来我们几代人的和平生活,还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亲亲我的宝贝
总说赵军耗不起,就算不在长平集结,平时就不吃饭了?平时不用消耗粮草?无非是把平时吃的粮草送到前线,而且长平在赵国境内,运输难度远远小于秦!
倾Y
秦统一华夏利于大中华,赵被灭是天意。
饿了
必须给个赞,难得现在自媒体还有人赞同廉颇防守策略!长平至今两千多年,也就是现代突然出现一大堆不懂装懂键盘侠,天天意淫赵国缺粮耗不过秦国才换帅!难得见到小编这样的一股清流!
饿了 回复 08-31 17:35
败家之后借粮很正常,不代表败家之前缺粮。长平属于野战,后方可以把粮食运到军队。邯郸之战就是纯粹的守城战了,必须提前囤将,你不可能跟围城的秦军说今天先别打仗,让我们把粮食运进去吧!古时候耕地都在城外,你也不可能出城种地收粮啊!
乌鸦 回复 饿了 09-01 16:52
秦也想决战,赵王也想决战。一直耗下去,必然熬不住。但秦明显是更坚定的一方,多种原因之下(外教,离间等等),赵王想一鼓作气结束这场漫长的战争,而秦也巴不得赵国主动决战!秘密换上了很大原因白起就是为了让赵军能主动出击,跟秦军决战!至于那些说缺粮的,或者说赵括多厉害的…都是现代网文看多了
smart
傻不拉叽,长平之战的罪人实在就是廉颇。长平之战时,秦国由进入商鞅变法经历4代君主近百年,政治清明,上下一心,幅员辽阔拥有当时天下最肥沃的粮食产区,成都平原,巴蜀平原,河西走廊。而赵国本土以山地为主,耕地贫瘠。在秦惠文王灭巴蜀拓地千里之时,赵武灵王才开始登录历史舞台改胡服骑射,而这一改革仅仅是提升了军队的作战灵活性。对国内生产力和政治是没有提升的。赵国的强大是在灭了中山国后开始的,但还没强多久就发生了夺位之乱赵武灵王都死在了这次内乱中,国力大大打了折扣。在人口,国土,耕地,政治都不如秦国的性况下,廉颇的坚守拖垮的不是远运粮草的秦国,而是赵国。何况长平之战初期廉颇就频频失利把战场从韩国带回到赵国。赵括不过是个悲伤背锅侠。
饿了 回复 09-23 14:40
连赵王赵括甚至反间计的间谍都不敢说赵国耗不过秦国,长平至今两千多年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过累死的话,也就是现代吃的太饱了出现一大堆他这样不懂装懂的键盘侠开始把锅扣到廉颇头上
叶晴歌 回复 10-24 21:53
赵只有秦国一个敌人?四战之地边境还有匈奴,旁边有死敌燕国。秦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怎么比?长平之战无解,除非范雎在赵国效力,或李牧早成年10岁或赵奢年轻10岁。
啊秋歌77
这是因为赵国自己跑去找秦国和谈,其他国家不敢借,一旦秦赵结盟完全可以横扫其余五国
回眸明天时光
一小时22分叫兽来了
用户10xxx29
长平本就是赵必胜之局!给此文大大的赞!
笨笨 回复 10-27 01:09
你翻越一个大别山送粮试试?
phq168 回复 笨笨 10-27 09:51
跟你说了,长平跟邯郸很近,长平过去就是大平原,还需要说几遍?秦国呢,你如此愚蠢
用户15xxx61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名不符实,弱鸡
君临天下 回复 10-24 12:25
谁跟你说廉颇不是军事家?古人难道比你还不懂军事?
听雨轩 回复 君临天下 10-25 00:18
谁又跟你说廉颇是军事家?动不动军事家的定义?你比百度,历史书还懂?
用户17xxx69
缺粮一说都是自媒体意淫,根本就是赵括不行,纸上谈兵。历史不是自媒体扯淡
胜负手
作者傻冒,明明是长平离秦国进离赵国远。
不问岁月任风歌
秦国是开动的是国家战争机器,综合国力远超其余六国,即便一败,也能很快起来
哦油激 回复 10-23 10:35
如果李牧不死,再被李牧歼灭几十万人,你看秦国又得休息几十年
小小烈
即使上单被对面上辅压的兵线都闻不到,其实也还是赚的,着急想出去双杀对面,做梦呢!你出一个英雄有百分之一的机率一百倍暴击,代价是普攻伤害减百分之九十九,你看看有没有大聪明敢选…
伯爵
沙场乱点兵……。
用户14xxx76
赵国为啥拿不到六国的支援呢,还不是外交政治没搞好,打仗有自身实力也要借助各种形式关系的,秦国君臣一心外交各方面搞的好,赵国还真是国君昏庸
用户10xxx82
往事随风那傻雕评论长平之战是赵王迁时发生的事,没学过历史吗
往事随风
说赵国一定输的人大多都是傻雕吧,秦国能赢是靠捡了两个漏子,一是白起遇见了一个生瓜蛋子赵括,可以说是军事上的小白。那算是白捡了一个胜利,第二个漏子,是秦王遇见了刚刚登基的赵王迁,也是没有一点从政经验的小白。那算是白捡一个胜利✌️,秦国兵力对赵国没有一点点优势,可以说当时的单兵作战能力赵国士兵在秦国士兵之上!第二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秦国的粮道漫长而且还是都在国外。人家赵国的粮道短而且还是都在国内。如果这场战争让曹操领兵去打,早就赢了八百回了!😂😂😂😂
韩峻
长平之战打的是国力之战,赵国必败。秦国以举国之力来打赵国,这是国战,赵国举全国青壮年打这场国战,两年地里都没种出啥粮食还要养着前线几十万大军。怎么撑得住?说白了用廉颇就是保守治疗,等死而已。用赵括是拼死一博!再说让你转个岗你还要先培训吧!别人第一次当几十万大军统帅,断粮39天不炸营还能组织人员突围,有几个能比他做的好?
ofcourse
没粮了廉颇怎么打?
用户95xxx95
秦国国力那时比赵国要强得多,所以比拼消耗?
夜独醉
没粮了,出不出城,结局都是死
中年男人
不是赵王傻,因为如果再这样下去,就饿死人了,经济崩溃了,说到底战争尤其是持久战,就是在打经济,谁先挺不住,谁输!
雲中漫步
可我听说的是赵军不主动出击也是快没吃的了,只能被饿死
用户65xxx88
长平之战是比拼国力,谁都知道赵国按兵不动是最有利的,但是后勤供应要考验国力,拼不过秦国,没办法
用户10xxx37
稳是很稳,输是确定了的,赵王引进赵括,就是给个变量,希望能赢。
用户10xxx87 回复 10-22 23:57
赵王被忽悠瘸了吧,换个人就能打赢秦虎狼之师。
深海之鲨
长平之战赵国想赢,除非刘秀亲自出马
洛北一粟
这就叫改革。改对了功劳是他的,改错了后果大家一起扛
往事随风
说到底,长平之战也该赵国胜才对。结果赵国却在家门口输掉了这场战争,从此之后就失去了问鼎天下的资本了。
往事随风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也看出来赵王迁确实也不值得再辅佐下去。因为战前多么苦口婆心的劝阻良言都没有用,说明他也确实平庸。蔺相如预计秦国在未来三十年会统一天一,所以在打退邯郸之围的秦军后就辞官回乡了。或者是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正感觉呆下去也没有什么前途了。
宋辉
别自以为是了。后勤方面,赵国补给其实更难。上党之争,其实是韩国祸水东引之计,赵国明知是计,但是也不得不接。因为一旦上党落到秦国手里,邯郸就直接暴.在秦军铁蹄之下了。这是一个死局。看补给不能只看远近,还要看方不方便运输。秦军补给可以顺流而下,有现成的运输通道。赵国呢,要补给必须翻越太行天险。就地补给?别开玩笑了,人家韩国要的就是这个,以自己身上割一块儿肉,然后驱虎吞狼,反正无论如何,上党己经保不住了。所以就地补给这条路也断了。经此一战,赵国一蹶不振,秦国元气大伤,韩国苟活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