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曾主导波音787和空客A380关键工业软件研发的顶尖工程师周明(音译),从美国工程软件巨头Altair离职回国,加入新成立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担任工学院首任院长及讲席教授。 在航空工业圈,周明的名字几乎和"工业软件天花板"画等号:上世纪末入职Altair时,他主导开发的仿真系统直接奠定了波音787的结构设计基础; 后来为空客A380定制的流体力学分析模块,至今仍是行业标杆。 这样一位站在金字塔尖的工程师,突然放弃运营了20年的技术帝国,回到一所刚成立的大学,多少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会发现这不是孤例。 只是放在30年前,故事的方向完全相反。 上世纪90年代,清华园里流传着一句话:"最优秀的毕业生,行李标签永远写着洛杉矶。" 那时候,实验室里的示波器还是苏联淘汰款,而美国高校的实验室已经用上了每秒百万次运算的工作站。 一位当时留美的博士回忆:"国内导师带十个学生,经费够买一台电脑就不错了; 在美国,我一个人能申请到的科研基金,相当于国内一个系的全年预算。" 更现实的是待遇差距:1995年,美国助理教授年薪起步6万美元,而国内教授月薪还不到1000元人民币。 比物质条件更让人心寒的,是"无龙可屠"的困境。 那时候的中国制造业,还在为能造出合格的自行车链条自豪,商用大飞机、高端芯片这些"巨龙",都在美国的产业版图里。 一个专攻航空发动机设计的工程师,在国内能接触到的最先进技术,可能还不如美国波音的实习生。 所以那时候的人才流动,更像一场用脚投票的"趋利避害"——不是不爱故土,是故土暂时给不了实现价值的土壤。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或许是C919总装下线那天,或许是华为宣布自研操作系统那一刻,又或者,是长三角的工厂能在24小时内把实验室图纸变成原型机的时候。 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了让顶尖人才"有龙可屠"的舞台。 周明回国后带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为C919升级结构仿真软件。 过去,这类核心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每次迭代都要看国外厂商的脸色。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创世"的机会。 东方理工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牌高校,没有固化的学科壁垒,周明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组建团队。 这种"从零搭建"的自由度,是他在Altair当CTO时都不曾拥有的——在那个成熟的体系里,他能做的只是优化现有框架,而不是定义新的方向。 有人说,一个周明回来,顶得上几百个普通工程师。 这话或许夸张,但道理却不假。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华夏卫士
梧桐茂盛,凤凰自来! [点赞]
行者 回复 11-07 11:08
方方面面的努力太多了,这其中就包括乌克兰专家们的贡献。所以司机不停作妖我们能忍是给这些专家/朋友面子
用户14xxx00 回复 11-10 12:33
允许雷总去拜访不?允许的话,雷总一年就能搞定,前提是他已做出来了[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
知足常乐
国内这种人才一样有!看看20的飞控!不比美国佬的牛逼?不用吹!
旗帜 回复 11-03 22:59
目光不要短浅,是人才都要欢迎,何况还是高端人才。
上善若风之热血兔子 回复 11-03 01:05
人才交流和回流多多益善不是么
mine
钱学森放弃优越的生活从美国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搞建设,没等中国发展了才回国。
用户14xxx00 回复 11-10 12:35
是的,不应该让这些人回来,不允许国外人入国内,万一偷窃国内机密呢????
少年中国说
难道国内目前的优良科研环境条件是天上掉下来的?那是亿万人民艰苦奋斗来的。对于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回来踏实干事,个人确得应该欢迎,但不要说得那么高尚。
用户12xxx97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或许是C919总装下线那天,或许是华为宣布自研操作系统那一刻,又或者,是长三角的工厂能在24小时内把实验室图纸变成原型机的时候。 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了让顶尖人才"有龙可屠"的舞台。 这些人只会锦上添花,没有他们运20,919也上天了
用户13xxx86
集思广益,老祖说的不会错
liutaocheng
革命不分先后。
風泠_lin
欢迎海外杰出人才回祖国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求才若渴,平台已搭建
用户48xxx15
小心被董老姐打成间谍
用户10xxx75
必须点赞
用户45xxx32
帅气的男人,有实力的男人
金赢
董小姐不用的人才
用户12xxx55
喝过西洋墨水的,回国就业大多数都会高薪聘用。肚子里积累了一点料
用户10xxx74
回来了
秦武
回来就有机会研究鱼头了
用户10xxx39
一个人也玩不转,软件是个庞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