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沈阳北大营的炮声划破夜空。
由于南京政府此前已下达“绝对不抵抗”命令,30万东北军主力未战而退,然而在这片黑土地上,仍有中国军人与警察在各自驻地奋起还击,以血肉之躯打响抗战先声。
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黄显声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将领。
早在1931年春夏之间,黄显声便从情报中判定日军即将动手,他多次向张学良请示备战均未获准,于是以警务处名义将沈阳库存20万支旧枪尽数下发各县警察队,并将全省58县警力编为12个总队,提前进行战前动员。
9月18日下午,他得知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与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密晤,判断“今晚必出事”,遂坐镇沈阳公安总局,严令各分局、队“非到不能抵御时,决不放弃驻地”。
晚10时20分,日军炮轰北大营后分兵扑向城区,黄显声立即指挥沈阳城内约两千名警察在南市场、三经街、小西门、工业区六分局等地构筑简易街垒,以步枪、手枪甚至马刀与拥有装甲车、山炮支援的日军展开巷战。
六分局三十余名警察在局长率领下与敌肉搏三小时,弹尽援绝后悉被杀害,“碎足折肋,挖胸洞腹,肝脑涂地”,《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记述其状“极惨酷”;
南市场、三经街一线亦血战至19日中午,警察伤亡逾百,成为当日沈阳唯一成建制且自始至终未执行“不抵抗”命令的中国武装。
在确知无力挽回城陷后,黄显声才下令余部分批向锦州撤退(2000余名沈阳警察已经战死1800以上),自己最后化装出城,其后以这支警察队伍为骨干,发起辽西辽南义勇军,继续坚持对日作战,被后人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
几乎在同一时刻,北大营内亦响起零星的自卫枪声:
东北军独立第7旅620团团长王铁汉拒绝上缴武器,率本团第三营趁夜依托营墙突然开火,毙伤日军数十人,掩护数百名官兵及相邻的女兵救护连突围,他在回忆录中写下“我们打响了东北军抗日第一枪,也算给中国人留了点面子”。
此外,凤凰城副团长唐聚五在团长被俘降敌后,率两个连拒降突围,当夜转入辽东山区,成为日后辽东义勇军的核心;
南满铁路沿线的绿林武装“双龙队”首领汪雅臣亦于子夜拆毁铁轨,袭击日军护路小队,其后接受中共领导,发展为东北抗联第十军。
这些有名有姓的部队与指挥员,在九一八事变当夜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侵略者还击。
他们的抵抗虽未能阻止沈阳及南满城镇迅速沦陷,却用鲜血写下中国人民不屈的第一页,也为随后十四年东北抗战点燃了最初的火种。
热点观点历史知识
黄显声撤出沈阳后,以辽宁全省警察为骨干,组建“辽宁抗日义勇军”,自任总司令,转战辽西、辽南,两年间大小百余战,被日伪视为“满洲治安之癌”。
1933年热河失守,他退入关内,一面联络东北军旧部,一面与中共北方局取得组织关系。
西安事变后,他多次公开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938年2月赴延安途中,被军统以“煽动东北军叛变”罪名秘密逮捕,先后囚于湖南益阳、贵州息烽、重庆渣滓洞与白公馆。
在息烽集中营,他组织“狱中秘密支部”,带头抵制“连坐法”,为狱友争粮、争医药,曾一拳打倒凌辱女囚的特务,被难友称为“虎入笼中威不倒”。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进行大屠杀,黄显声被提至白公馆外梅园步云桥,背后连中两弹,仍回首怒喝“消灭国民党法西斯”,终年五十五岁;遗骸后迁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王铁汉率部撤入关内后,先后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战役,1941年擢升第四十九军军长;抗战胜利,他代表中国在杭州地区接受日军投降,后任辽宁省政府主席,1949年去台湾,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95年在台北病逝,终年九十岁。
唐聚五带出凤凰城残部后,1932年3月在辽东桓仁誓师,成立辽宁民众自卫军,被推为总司令,半年内聚义军二十万,连克通化、新宾等十四县,1939年5月奉八路军总部之命转进冀东,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纵队,同年8月在迁安与日军激战时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一岁,延安《新中华报》刊发专文悼之为“东北抗日英雄”。
汪雅臣的经历很复杂,也很传奇,他自“双龙队”(擅长使用双枪)崛起,后被东北军俘虏,加入东北军,东北军不抵抗后脱离东北军,再次进入绿林,加入宋德林山林队,后脱颖而出,组建新"双龙队”。“双龙队”被编为第四支队,汪雅臣任支队长。他率领部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与宋德林一起攻打了金马川、向阳山、沙河子、山河屯、冲河等地的敌人重要据点二十余处,不仅缴获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而且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传至东北,其总的策略方针是建立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1934年春,赵尚志首先在珠河县境召开了哈东地区抗日义勇军、反日山林队首领会议,并成立了哈东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
汪雅臣深受启发,他约集其他抗日山林队,在五常县尖山子召开抗日大会,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当选为首领。义勇军在汪雅臣的领导下,继续战斗在五常、舒兰和榆树等县交界的广大山区。由于义勇军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被称做“铁军”。
1934 年5 月,汪雅臣得知赵尚志的东北抗日联合军在黑龙官一带活动,便带队前去会晤。翌年春,他派代表与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取得联系,要求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久,汪雅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 年春,经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研究决定,将汪雅臣部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汪任军长。
他率部转战五常、舒兰、苇河等县,1941年1月29日在五常寒葱河被日军包围,为掩护战友突围中弹牺牲,敌人割其首级悬城“示众”,年仅三十岁。
凶残的敌人,为了镇压人民的抗日斗争,将汪雅臣的遗体送到五常县城,立在大十字街口的电柱前暴尸“示众”,然后将头颅割下匿藏。
1946年五常解放后,人们为了缅怀抗日英雄汪雅臣将军,将沙河子镇蛤蜊河子村命名为“双龙村”,将五常镇的南北大街改为“雅臣大街”。
1948年,五常县民主联合政府维修老监狱时,在地下发现了汪雅臣的遗首,后送往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供瞻拜谒。
五常市雅臣中学校是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的重点高级中学,创建于1979年,该校前身为五常县实验中学,经1984年、1993年两次更名后定为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