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其实说白了,因为西藏人口本来就少,穷人靠着福利

韫晓生 2025-09-21 13:46:49

[太阳]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其实说白了,因为西藏人口本来就少,穷人靠着福利补贴都能过的滋润,何必背井离乡?   (信息来源:中国西藏网——尼玛曲宗自述心窝窝里的话:“闯”出来的好日子) 各地工厂工地,西藏老乡身影最为罕见?   你以为他们是保守恋家,实际上当无数人背井离乡苦苦打拼时,他们却在家门口享受着远超想象的富裕生活:年入几十万不是神话,免费教育、百分百医保、高额养老金,西藏,早已不是你印象中那个需要走出去的地方。   雪域高原早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了。这里的人们已经把大自然的馈赠,变成了能直接对接全国市场的硬通货。你以为牧民生活很清苦?实际上,畜牧业是当地稳稳的“铁饭碗”。   到2023年底,这里人均拥有大约6.5头牲畜。一个中等规模的家庭,养上一百只羊、二十头牦牛,靠着卖牛羊肉、酥油、奶渣这些,一年下来收入二三十万轻轻松松。   更厉害的是那些季节限定的“宝藏”。每年四到六月,是虫草采挖季,一户人家忙活一季,就能挣到五万到十五万。紧接着七到九月,轮到松茸登场,手脚麻利的采菌人又能赚上好几万。   过去这些宝贝藏在深山,现在川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贯通,早已打破了地理的隔绝。这一笔笔账算下来,比辛辛苦苦在外打工一年强太多了。   像有的年轻人,干脆在家里开起了直播,对着手机就把虫草、松茸卖向了全国,一个月收入经常超过十万。电商不仅让牧民赚得更多,还顺带搞活了运输、销售这些行当。   尼玛曲宗幼时家里贫穷,父亲早逝的打击让她过早扛起生活重担,11 岁便离家做保姆,此后又辗转于各种辛苦的营生。但生活的磨难从未压垮她,2007 年抵达格尔木后,她从田间地头的枸杞采摘做起,靠着这份踏实与坚韧,慢慢攒下积蓄,生活透出光亮。   2019 年,带着 14 万元积蓄与满腔热忱,她回到家乡与丈夫携手创业,琼结县平若水磨糌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石磨黑糌粑、白糌粑等产品透着高原的质朴,不久后,藏毯编织厂也顺利开办,为村里的留守妇女撑起了就业的天空。   旅游业更是西藏的王牌产业。2023年,有超过5500万人次的游客涌入,带来了650亿的真金白银。很多以前在外打工的,后来都选择返乡创业,旅游旺季一到,一年下来净赚20多万,日子过得比以前滋润。   得益于很多“对口支援”的政策,西藏的GDP增速在2023年达到了9.5%,全国排第二。当地人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900元,居然比山东省还高一点。   这里就业压力小得出奇,而薪资水平却相当能打,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里能排到第八。钱能在家门口赚到,生活的后顾之忧也被国家安排得明明白白。这里的生活成本和风险被降到了最低。   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免费教育”;农牧区的合作医疗参保率百分之百,报销比例很高;安居工程已经让上百万户农牧民家庭住上了好房子;六十岁以上老人还有基础养老金领。   当然,文化和情感的牵绊,是更深层次的拉力。藏语、藏传佛教的节日、酥油茶和糌粑,这些不只是生活习惯,更是一种身份认同。   家族和社区的紧密关系,是外面世界给不了的情感支持和经济后盾。长期在外,就意味着脱离这个宝贵的社交网络,很多藏族人民心里其实是舍不得的。   更别提环境了。习惯了这里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谁还愿意去忍受工业区的噪音和污染?家乡的宁静祥和,与大城市的拥挤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他们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收入,更是带着一种使命感,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传承和发展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   所以你看,西藏人不是不愿走出去,而是因为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的一切。这是一种根植于本土的、充满活力的发展模式,它告诉我们,幸福不一定在远方。  

0 阅读:33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