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观点:这就是失去一个国家的感觉,我再熟悉不过了(节选)
本文刊发在纽约时报观点版,作者M·赫森是《纽约时报》的专栏评论作者,2024年因评论写作获得乔治·波克奖。他著有11本书,包括《未来即历史:极权主义如何重掌俄罗斯》,该书于2017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我想到的不是小说情节,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尤其是1938年,在巴黎发生的刺杀事件,一位波兰裔德国犹太少年赫谢尔·格林施潘刺杀了一名纳粹外交官。我会想起这件事,是因为那也是一次刺杀;因为像大多数公共暴力事件一样,是由一位年轻人所为;也因为那是一次绝望之举。
格林施潘的家人遭到德国和波兰双重排斥,与约一万两千人一起被困在两国之间的“边境地狱”。他寄居在巴黎的叔叔家,无法帮到家人。他决定杀死一个被他视为造成家人痛苦的代表性人物。
如果犹他州调查人员目前公布的信息属实,泰勒·鲁宾逊也可能怀有类似的绝望与愤怒。
格林施潘的行动成为纳粹发动“水晶之夜”的借口。那是一起持续两天的国家主导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在此期间,纳粹当局逮捕了近三万名犹太人,这是纳粹政权第一次因为“他们是谁”,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将人群大规模投入集中营。
为海外华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分析,更多内容见蓝天、电报、x,可搜索causmoney
但让我觉得这个类比最贴切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在表达时的焦虑。这个类比看起来非常直接:被杀的人代表着一种仇恨意识形态,而那个被认为杀了他的人,是一位可能试图以最极端方式反抗这种仇恨的迷失青年。
但在这个国家如今的氛围下,有某种东西在告诉我,我不该说出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