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表示,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他不觉得奇怪,饭店里

明明很懂行 2025-09-23 11:11:56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表示,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他不觉得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也觉得正常,就算是用AI写文章,也不是那么惊讶,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智能科技走的方向有点偏,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关系生命的重要领域不去做,反而成群结队地去抢快递员和收银员的工作。   企业为什么愿意让机器干这些活?其实说白了就是省钱省力,机器进超市、进快递站一开始就是奔着简单岗位去的,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重复的、流程固定,机器只要调试一下很快就能上岗,企业花上一笔钱,加上后面省下的人工成本一年两年就能赚回来。   对比那些高风险工种,比如消防、矿山、建筑外墙修复,机器要顶上的难度高多了,火场和矿井环境复杂得多,机器人得抗高温、防干扰还要能自主判断,投入少说上百万,风险又大,出故障的概率还高,企业当然宁愿先扎堆在低风险、见效快的领域。   可机器抢饭碗冲击的却是最底层的人,很多快递员和收银员本来就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那些靠小本生意维持的家庭日子更难,像劳工组织的数据里提到,最近几年全球失业中很多都是因为机器进场导致的,一些中年工人很难再学新手艺,说换行就换行对他们来说不现实,女性群体影响更大,她们在服务业岗位最多,一旦失业想转型也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困难。   那些本该优先引入机器的领域却被搁在一边,每年有那么多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矿工下井也是每天过关斩将,但相关的机器设备研发迟迟没跟上,不是没人做而是投入大、需求少,企业投入的积极性自然低。   全球自动化投资大多数还在零售和物流,真正投到工业和高危岗位的比例少得可怜,结果是安全风险还得靠人顶,岗位倒是让机器端走一大堆。   世界各地都遇到了类似问题,自动化设备在美欧的零售业推开后,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机会,有人预测到2030年会有大量基础岗位消失,其中大部分还是那些最劳动密集型的工种。   智能技术本来是为了解放危险和繁重劳动,但实际更多还是瞄准了那些最容易赚钱、最容易推广的领域,政策的补贴和再就业培训虽有不少尝试,但力度和落地效果距离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技术带来的升级不该只是单方面追逐效率,每次岗位调整都对应着成千上万家庭的生计,只有把那些危险、艰苦的岗位也纳入技术优先,才算真正让进步惠及更多人。

0 阅读:12
明明很懂行

明明很懂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