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F22击落热气球后,东大就不再韬光养晦了?2023年底中美热气球事件,F22在2万米高空,击落中国热气球后险些坠毁,而中国随后军备加速曝光,J16D,075两栖舰、J35,六代机,及无人装备密集亮相。 F-22那回的惊险劲儿,后来不少业内人都能看出门道。2万米高空空气稀薄,战机的机动余量本就小,为了锁定慢速目标还得刻意压低速度,稍有不慎就容易失速。最后导弹是打出去了,可F-22也因为姿态调整过急,出现了短暂的飞行不稳,虽然后来稳住了,但这事传出来,多少让外界对这款“空中霸主”的神话打了个问号。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边把民用事件拔高到“安全威胁”的层面,用军事手段强硬处理,本质上是想传递一种威慑信号。可他们没算到,这种过度反应反而让中国彻底看清了——所谓的“规则”“默契”,在对方的霸权思维里根本站不住脚,再继续捂着掖着搞“韬光养晦”,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所以从那之后,中国军备曝光的节奏明显变了,不是突然冒出来,而是把之前稳步推进的成果,有计划地亮在台面上。先是歼-16D电子战飞机,这款能干扰敌方雷达、瘫痪通信的“软杀伤利器”,以前更多是在训练场景里偶尔露脸,事件之后直接出现在公开演训中,连细节参数都敢往外透,明摆着告诉外界:咱们不光有硬家伙,还有能破你防御的“软刀子”。 紧接着是075两栖攻击舰,好几艘同型舰接连海试、入列,甚至公开了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画面。要知道两栖舰是夺岛、远洋投送的关键装备,以前咱们提得少,现在密集亮相,等于亮出了“远海立体作战”的能力,不再只盯着家门口的防御。 然后是歼-35,这款隐身舰载机的高清图、试飞视频,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之前大家都猜它是为福建舰准备的,可没实锤,事件之后不光实锤了,还曝光了它挂载新型导弹、进行模拟着舰训练的场景。这意味着咱们的航母战斗群,很快就要有自己的隐身舰载机,跟美国的F-35C能正面掰手腕了,不再是只有歼-15一款舰载机撑场面。 更让人意外的是六代机,以前这话题只在专家讨论里偶尔提一句,结果事件之后,官方媒体直接放出了相关技术验证机的消息,还提到了“变循环发动机”“人工智能协同作战”这些前沿技术。要知道美国的六代机还在图纸和原型机阶段,咱们现在敢把这些亮出来,说明在关键技术上已经追平甚至反超,不再是跟在后面跑的角色。 无人装备就更不用说了,从察打一体无人机到隐身无人攻击机,再到能跟有人机协同的忠诚僚机,一场接一场的公开演示,连国外军事观察员都看愣了——以前中国无人机只在国际市场上卖些中低端型号,现在高端无人装备密集曝光,而且都是能直接融入体系作战的家伙,这背后是整个无人作战体系的成熟。 很多人说这是“不再韬光养晦”,其实不是突然转变,而是美国的过度反应,把咱们“藏着掖着”的必要性给打消了。以前咱们不想太张扬,是想集中精力搞发展,不想被卷入军备竞赛,可F-22击落热气球这事证明,你越低调,对方越觉得你好欺负,越会用各种借口打压你。 与其等着对方把刀架到脖子上,不如主动亮出肌肉,告诉对方“咱们有能力自保,也有能力反击”。歼-16D的亮相,是让对方知道电子战领域咱们不怕你;075的密集入列,是让对方知道远洋投送咱们也能行;歼-35和六代机的曝光,是让对方知道空中优势咱们也能争;无人装备的普及,是让对方知道未来战场的规则咱们也能定。 而且这些装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配合的体系。比如歼-35负责夺取制空权,歼-16D负责干扰敌方雷达,075负责投送地面部队,无人装备负责侦查和精确打击,一套组合拳下来,形成的是完整的作战能力。这种体系化的曝光,比单一装备亮相更有威慑力,因为它证明咱们不是只有一两件“杀手锏”,而是有一整套能应对各种威胁的“工具箱”。 说到底,F-22击落热气球那一下,看似是美国赢了面子,实则是捅破了双方之间最后一层“默契”的窗户纸。中国不再韬光养晦,不是因为想跟美国搞对抗,而是因为看清了只有自身实力足够强,才能守住发展的底线,才能在国际上争取到公平的话语权。 现在这些军备的密集亮相,更像是一种“战略清晰化”——咱们不想惹事,但也绝不怕事;咱们追求和平发展,但也不会用核心利益去换和平。从歼-16D到六代机,从075到无人装备,每一款装备的曝光,都是在给这种“战略清晰化”背书,让外界清楚地知道中国的实力边界,也清楚地知道挑衅中国的后果。 这不是突然的“变脸”,而是基于现实威胁的必然选择。毕竟在国际舞台上,光靠讲道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F-22那回的惊险一幕,恰好让咱们下定决心,把该亮的实力都亮出来,不再给对方任何“误判”的空间。 信源:观察者网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05评论】【1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