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流浪人员不愿转移街道劝导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时,10级危险风圈

墨者善受本人 2025-09-24 10:01:41

深圳一流浪人员不愿转移街道劝导超强台风 “桦加沙” 逼近广东时,10 级危险风圈半径达 200 公里,其强度远超 2017 年的 “天鸽” 和 2018 年的 “山竹”,给防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面对这场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广东迅速启动防风 Ⅰ 级应急响应,截至台风登陆前已转移超 104 万人,从海上渔船回港到陆上危险区域排查,形成了全方位的防御网络。​

在这场大规模防御行动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对弱势群体的细致关照。深圳市民政局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展开全域巡查,工作人员带着食物和饮用水穿梭在桥下、地下通道等流浪人员可能停留的角落,耐心宣讲台风风险,引导他们前往安全区域。福田地铁站开辟的 1700㎡应急避险区里,400 余名避险人员不仅能获得免费餐食,周边商家还持续供应面点,直到台风结束才会撤离。这种 “地毯式” 排查与 “暖心式” 安置,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被及时发现、妥善安置,没有因为身份或居所的差异被遗漏。​

同样是面对强自然灾害,美国的飓风应对却常常陷入争议与混乱。2024 年飓风海伦肆虐北卡山区引发洪水,上百人死亡,无数人无家可归,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却被曝资金短缺,难以开展有效救援。更令人费解的是,该机构 2024 财年获得的 6.4 亿美元资金竟用于非法移民安置,即便国会额外拨款 200 亿美元,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仍得不到保障。尽管 FEMA 宣称能为残障人士提供手语翻译、多语言服务等援助,但在实际救灾中,资金分配的失衡让这些承诺沦为纸面文章,流浪人员等弱势群体往往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广东的救灾行动始终贯穿着 “全员覆盖” 的原则,茂名设立的 2200 多个临时安置点里,不仅有面包、饮用水等物资,还有医护人员值守,重点保障危房居民、独居老人和流浪人员等群体。全省预置的 11.7 万名抢险队员和 9.4 万台装备,以及南方电网 4 万余人的应急队伍,构成了坚实的保障网络,让安置工作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部署,确保了救助措施能精准触达每一个角落。​

反观美国,飓风应对中的资源错配屡见不鲜。FEMA 设立的 “庇护与服务计划” 自启动以来已获得超 10 亿美元资助,2024 年预算还几乎翻番,却在本土民众遭遇飓风重创时出现资金缺口。这种优先级的错位,使得美国的救灾体系常常陷入 “口号响亮、落实乏力” 的困境,与广东 “动用一切资源保障民生” 的做法形成鲜明反差。当深圳的工作人员在风雨中逐一对接流浪人员时,美国的受灾民众却在为救援资金的去向而愤怒抗议,两种场景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台风过境后,广东依旧灯火通明,而美国飓风后的街头仍有民众在等待援助。这并非偶然,而是 “人民至上” 理念与利益优先思维的直观体现,更是两种治理模式在民生考卷上的真实作答。

0 阅读:0
墨者善受本人

墨者善受本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