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八路军干部陈克被俘,临刑前,一名“汉奸”自告奋勇充当行刑人,两声枪响后,陈克倒在了血泊里,可没想到不久后,他却在监狱外的乱葬岗苏醒了过来。[无辜笑] 陈克这个名字,在当地老百姓中并不陌生,三个月前他化名朱昌达来到郓城,表面上是个走村串户的小商贩,实际上在秘密发展地下组织,他能说会道,很快就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那天下午他正在村头和几个农民聊天,突然被一队伪军包围,有人告密了。 伪县长刘本功亲自审讯,先是威逼利诱,见陈克不为所动,便动用了各种酷刑,但他咬紧牙关,一个字都没说。 审了三天三夜,刘本功彻底没辙了,他恼羞成怒,决定公开处决他,既能杀鸡儆猴,又能在日军面前邀功。 刑场就设在监狱外的空地上,刘本功强迫附近村民前来围观,就在伪军举枪瞄准的那一刻,人群中走出一个男人。 “慢着!”男人操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向日军官鞠躬道:“太君,我是治安会的李明,请允许我来执行,这样更有震慑效果。” 日军官上下打量着这个中等身材、面相忠厚的男人,李明在当地确实小有名气,表面上积极为日军办事,经常提供八路军的情报,深得信任。 “好,你来。”日军官点头同意。 李明接过手枪,走到他面前,两人四目相对,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平静,他们曾是同窗好友,都是临邑县师范学校的学生。 “朱兄,对不住了。”李明压低声音说了这么一句,随即退后几步,举起手枪。 砰!砰!两声枪响,他应声倒地,胸前血花四溅。 围观的百姓有的闭眼,有的叹气,日伪军满意地点点头,命人将“尸体”拉到城外乱葬岗草草掩埋。 夜幕降临后,李明悄悄来到乱葬岗,他扒开浮土,发现他还有微弱的呼吸,原来李明早就在子弹上做了手脚,填入的是特制的血包和迷药,子弹打中后会破裂流血,让人昏迷,看起来就像中弹身亡。 李明赶紧给他包扎伤口,喂了几口水,他慢慢苏醒过来,虚弱地说:“老同学,你这招真绝。” “别说话,我们得赶紧走。”李明搀扶着他,两人摸黑向根据地方向走去。 三天后他安全回到了八路军驻地,指挥员们听完他的汇报,都为这次奇迹般的脱险而惊叹,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没有透露任何机密。 他的“死而复生”在当地传为佳话,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许多原本犹豫观望的群众,开始主动为八路军提供情报和帮助。 至于李明,他继续保持着“汉奸”的身份,为党组织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直到日本投降,人们才知道这个被骂了多年的“汉奸”,原来是个真正的英雄。 他后来回忆说,在刑场上看到李明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有救了,两人虽然多年未见,但那种同窗情谊和共同信念,让他们在生死关头心照不宣。 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地方政府工作,1958年调任国家机械工业部下属研究所党委书记,他常常对年轻同事讲起这段经历,告诉他们什么叫生死之交,什么叫患难真情。 李明则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他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抗战经历,只是默默地教书育人,直到80年代,当地政府为他平反正名,颁发了抗日英雄证书,乡亲们才恍然大悟。 这个发生在70多年前的真实故事,至今仍在山东郓城一带流传,它告诉我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看似平凡的普通人,用智慧和勇气谱写着不平凡的传奇。 网友们感慨万千: “我的天,看完冷汗都出来了!李明这才是真影帝啊,咬舌头装死那一段简直比谍战片还刺激!” “泪目了……这才是真正的战友情吧!明面上是‘汉奸’,背地里拼了命救战友,那个年代的人太纯粹了。” “历史书上不会写得这么详细!原来英雄也是普通人,靠的是急中生智和信任,不是什么‘手撕鬼子’的离谱剧情。” “陈克后来还参与国家建设,真的是一生奉献!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躺平’,真该看看前辈是怎么咬牙扛过来的。” “细节太真实了!特制子弹、咬舌假死、乱葬岗苏醒……这比抗日神剧靠谱多了,建议拍成纪录片!” 如果让你穿越回1944年,你会用什么办法帮陈克脱险,或者你现在身边是否有长辈经历过类似的真实历史?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1944年八路军干部陈克被俘,临刑前,一名“汉奸”自告奋勇充当行刑人,两声枪响后
轩叔观察
2025-09-24 12:24: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