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7年,河北北戴河的一个清晨,牧琳爱降生于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父母带着理想远渡重洋,把教育和医疗的理念带到中国,她的童年几乎都在山东聊城度过,乡间田野、黄土小路和热情的邻里,构成了她记忆中最初的中国模样,在那个物质匮乏、战乱频仍的年代,牧琳爱与村里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学会了用半生不熟的山东方言喊伙伴们的小名,她见证了村庄的苦难,也体会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善良与坚韧。 在聊城的日子里,牧琳爱与一个叫周仁杰的中国男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家境清贫却满怀热情的孩子,用炭笔在地上画下花草和山水,也在牧琳爱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每当分食家中并不富裕的糖果,或是在夕阳余晖下追逐打闹,牧琳爱感受到的,不只是友情,更是一种彼此守望的温暖。 十三岁那年,战火再次逼近,牧琳爱不得已随家人离开了聊城,临别前,她许下了一个坚定的诺言,要在未来某一天重返故土,分别的场面刻骨铭心,不只是亲情和友情的割舍,更像是心灵深处被撕开了一道口子,而那句承诺,成为她之后漫长岁月里不断回响的心声。 回到美国之后,牧琳爱的人生步入了另一个轨道,她在异国他乡完成学业,后来成为一名护士,她投身于护理行业,深信中国人需要更先进的医疗知识,生活虽然平静,但心头的那根细线始终未曾断裂,无论是忙碌的工作,还是家庭的热闹,牧琳爱总会抽空翻阅有关中国的报纸杂志,密切关注着遥远的家乡,牧琳爱屡次向家人表达回中国的心愿,然而因家庭和现实的桎梏,这个心愿被一次次搁置,她把对聊城的思念写进信里,写进梦里,藏进了心底。 直到七十五岁那年,牧琳爱终于鼓起勇气,给聊城市政府写信寻访儿时的伙伴,很快得到回信,她得知周仁杰已不在人世,只有后人在聊城生活,这封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情感大门,那一年,她带着丈夫重返中国,见到了周仁杰的女儿,并把珍藏了数十年的老照片交到了对方手中,这场迟到的重逢,让牧琳爱更加明白,所谓归途从不是一场怀旧的旅行,而是一种割舍不掉的牵挂和责任。 两个月的中国之行,牧琳爱的心灵仿佛被重新点燃,她亲眼见到中国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依然存在的民生艰难,她的丈夫原本不理解她的执念,但这次亲身经历让他开始体会到妻子的初心,回到美国后,这份对故乡的情感愈发强烈,牧琳爱终于明白,这个承诺不只是对儿时朋友的怀念,更是对整片土地、对所有曾给予过温暖和善意的人们的感恩。 1998年,牧琳爱的丈夫去世,孩子们各自成家,家中只剩下她一人,此时的牧琳爱已经八十二岁,人生的轨迹再次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她不顾子女的反对和劝说,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在波士顿的大房子和山林,把所有资产化作现金,只为再次踏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这一决定在亲友眼中难以理解,毕竟她本可以安享晚年,却选择了一个遥远又艰苦的归宿,但牧琳爱心里明白,人生能有几次机会兑现一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承诺?这一次,她要用行动完成心里的约定。 回到聊城后,牧琳爱选择住进阳谷县刘庙村,她没有接受特殊照顾,坚持自费生活,她把美国积攒的财富用在了村庄的建设上,她出资为小学建起了微机教室,捐赠了教学用具,亲自走进课堂为孩子们上英语课,每周她都会戴着老花镜,认真备课,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通向世界的新窗口。 牧琳爱的善意并不止步于教育,她关心村里的老人,为他们配备老花镜,资助白内障手术,修建道路,扩建图书室,她还积极联系国外朋友,为当地医院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了村民的健康保障,每逢节日,她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去礼物,成为全村孩子们心中难忘的“牧奶奶”。 牧琳爱对自己的生活却极其节俭,她常年穿着旧衣服,饮食简单,却把每一分积蓄用在村庄和村民身上,她把个人的幸福感寄托在帮助他人之中,用自己的双手和爱心温暖着每一户人家,她的付出和善行感动了周围的人,也赢得了来自中国社会的尊重与认可,牧琳爱获得了“中华慈善大使”等多项荣誉,还成为山东省第一位以特殊人才身份获得永久居留的外国人。 岁月流转,牧琳爱始终没有停下付出的脚步,她通过书信和著作向远在美国的朋友们介绍中国的真实变化,希望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她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承诺,让善意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度间流转。 信息来源:美国老人的中国梦——人民网
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
青衫栀幽音
2025-09-24 21:52: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