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业的“鄙视链”困局:别让内耗冲淡了安全初心 安全生产领域常藏着一种隐性困境:不少从业者陷入“互相轻视”的循环,大家忙着证明自己的专业,却多以贬低他人为途径。这种看似无关痛痒的“鄙视”,实则正在消耗行业力量,偏离安全的本质目标。今天就来拆解这一现象,探讨破局方向。 一、“鄙视链”藏在哪些角落? 1. 资质与经验的对立。手持注册安全工程师证的,可能觉得无证从业者缺乏系统认知;而深耕现场多年的老员工,又认为持证者只会啃书本、不懂实际操作。即便同为持证者,高危行业与非高危行业、双专业与单专业之间,也存在无形的等级划分。 2. 身份与背景的隔阂。专家群体中,有中央专家与地方专家的微妙比较;企业体系里,国企、民企、外资的安全管理者可能互相看不上眼。不同领域更甚,搞煤矿安全的觉得自身风险最高、专业性最强,搞建筑安全的则认为化工安全场景简单,彼此各执一词。 3. 资历与职位的博弈。年长从业者吐槽年轻人经验不足、行事冒进;年轻人则觉得老前辈思想固化、跟不上新规范。安全领导可能指责工程师缺乏管理思维,工程师反过来埋怨领导决策脱离现场,导致执行混乱。 二、内耗背后,真正的风险是什么? 1. 专业共识被消解。同一份安全规范,常因立场不同出现多种解读,争论焦点渐渐从“如何贴合现场防风险”变成“谁的话语权更大”。有时职级高低取代专业判断,即便对规范理解透彻,也可能被一句不懂管理驳回,导致规范落地走样。 2. 安全责任被悬空。当大家忙于互相轻视,车间的隐患排查、员工的实操培训等核心工作反而被忽视。更关键的是,这种氛围加剧了部门壁垒,违背了三管三必须的原则,让安全成了安全部门的独角戏,其他部门不愿担责,最终形成安全漏洞。 3. 行业进步被阻碍。安全生产需要多岗位、多领域协同,比如隐患整改既需工程师的专业方案,也需一线的执行反馈,还需领导的资源支持。但“鄙视链”带来的不信任,让信息传递断裂,好建议被轻视,小隐患拖成大问题。 三、如何跳出循环,回归安全本质? 1. 重构“专业”的定义。真正的专业不该是攀比的资本,而应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持证者的理论框架、老员工的现场经验、管理者的协调能力,只要能排查隐患、预防事故,都是值得尊重的专业价值,没有高低之分。 2. 建立协作型安全文化。企业可搭建跨岗位交流平台,比如定期开现场研讨会,让一线员工、工程师、管理者共同分析问题;行业层面可推动案例共享,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分享经验,打破信息壁垒。 3. 聚焦目标导向的评价。把预防事故、保障生命作为核心标尺,弱化身份、资质等标签。检查工作不只盯着安全部门,更要压实各业务条线责任;决策时少谈层级,多问是否贴合现场、能否解决问题,让专业判断服务于实际安全需求。 安全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战场,更不是攀比高低的赛场。当从业者放下轻视、学会协作,才能凝聚起真正的专业力量。如果你在打破“鄙视链”、推动安全协作上有心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聚焦安全本质的思考。职场安全隐患 安全事故复盘 安全领导能力 安全专项诊断 职业安全评价 行业安全隐忧 行业安全
安全行业的“鄙视链”困局:别让内耗冲淡了安全初心 安全生产领域常藏着一种隐性
雪巧的职场
2025-09-25 07:25: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