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0年前与中国的合作中,二话不说就撕毁订单,甚至还拒赔300多的亿的违约金,没想到现如今又找上门来求帮忙了,那我们会不会帮呢? 2016年,中国企业北京天骄开始接触乌克兰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那会儿的乌克兰正陷入与俄罗斯的全面脱钩,老牌工业巨头马达西奇失去了最大市场,陷入瘫痪边缘。 中国正好有技术需求,资金也不缺,双方一拍即合。 中企不仅通过子公司逐步控股,还承诺投资2.5亿美元,帮乌克兰保住2万个本地岗位,这样的合作,换谁不愿意? 2019年中方正式取得控股权,乌克兰反垄断机构也明确批准了收购。从法律到程序,一切都公开透明,没有丝毫瑕疵。 可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后,一纸总统令就把中方股份全给没收了,美其名曰“国家安全”,实则是给美国一个交代。361亿元的违约金,乌克兰眼都不眨就拒赔了。 事情怎么突然变了?背后推手不言自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亲自跑了一趟基辅,国务卿蓬佩奥也紧跟着发声“表示关切”。 这场所谓的“国家安全审查”,其实就是一场披着合法外衣的政治勒索。 乌克兰政府在西方压力下,彻底撕下合作面具,把中企的投资和承诺全当成儿戏。 中方没有动怒,没有翻脸,而是走上了国际法途径。2021年,北京天骄正式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乌克兰赔偿45亿美元的损失。 这不是简单的商战,这是一场关于契约精神与国际信誉的较量。乌克兰却一拖再拖,至今未对违约行为做出任何实质性补偿。 撕毁合同、拒不赔偿,这样的国家,如今竟然又想“重启合作”? 马达西奇现在是什么样?工厂在战火中几乎报废,产能接近为零。 2025年9月,公司前高管博古斯拉耶夫因涉嫌向俄罗斯提供军用发动机被捕,彻底暴露出乌克兰内部的混乱与无能。 西方所谓的援助,至今没有一分钱真正用于企业复苏,剩下的只有一堆空头支票和政治承诺。 这时候,乌克兰想起了中国。想起那个当年愿意出钱、出技术、出方案的合作伙伴。 乌方释放出“愿意修复关系”的信号,甚至暗示愿意“弥补遗憾”。 可问题是,遗憾不是一句话就能抹平的。361亿不是小数目,合同也不是废纸。 中国当然愿意合作,但合作不是慈善。一个曾经用总统令没收中资企业的国家,现在突然说要“重新开始”,说得轻巧。 试问,如果没有战火摧毁工厂,如果没有西方援助落空,乌方还会转过头来找中国吗? 中国企业不是冤大头,也不是谁想耍赖就耍得起的对象。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20年前那个技术落后、资金紧缺的国家。 涡扇-10、涡扇-20已经量产,国产发动机日益成熟,乌克兰的技术优势早已不像当年那样不可替代。 但某些核心领域,比如重型直升机发动机,中国仍然希望有更快突破。这也正是乌方看中的机会。 然而,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兑现赔偿承诺,任何合作都无从谈起。中国可以再合作,但必须有两个前提:赔偿当年损失,排除外部干预。 乌克兰政府是否有这个能力?眼下看,未必。泽连斯基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政策朝令夕改,连本国企业总裁都能一夜入狱,谁敢相信他们履行承诺? 更不用说,美国的影子至今未散,真正想让中乌重新握手的,恐怕不是乌克兰,而是他们的困局。 说到底,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一次关于国家信誉的考验。一个国家可以犯错,但不能一错再错。 中国不会忘记当年被撕毁的合同和被拒赔的361亿,更不会在没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再次被利用。 乌克兰想合作,不是不可以,但请先把账结清。国际规则不是儿戏,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尊重与信任之上。 这世界从来不缺聪明人,但缺的是讲规矩的人。回头求助可以,但绝不能忘了当初是怎么转身的。 一个曾经轻视契约、背信弃义的国家,如今想找中国搭桥补路,那这桥该不该修,该怎么修,主动权早已不在他们手里。 361亿的旧账,必须一笔一笔算清楚。 这一次,轮到中国说“不”了。
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
地缘历史
2025-09-25 10:45:5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