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的“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地在14亿国人中培养人才,

洞察观史 2025-09-25 11:46:02

中美的“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地在14亿国人中培养人才,而美国则是在全世界77亿人口中收割人才。中国是个挣钱的好地方,但是留不住人才,这与环境有关!”短短两句话点破了问题的根本,发人深省! 要说人才的基石,那还得从教育算起,中国这些年对教育的投入那真是实打实的,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可以说我们是举全国之力,在打造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庞大、质量也在持续提升的教育体系。 这种投入带来的成果是惊人的,就拿高等教育来说,2012年的时候,我们的毛入学率还在30%左右,到了2025年9月,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60.8%,提前迈入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有机会走进大学,更厉害的是,据教育部统计,“十四五”期间,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5500万人才,这个数字,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总量都没这么多! 不仅是数量,质量也在飞速提升,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些关键领域,咱们中国的毕业生数量全球领先,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培养的STEM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 而且,在国际智库的统计中,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在全球占比高达约50%,位居世界第一,这可不是吹牛,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几代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成果。 可以说,咱们中国现在拥有的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了2.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也超过了600万人,稳居世界首位。 这些数字背后,是咱们中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升级的生动注脚,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最坚实的底气,咱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未来打下了最牢固的人才基础,这套“内功”练得可是扎扎实实! 当然咱们也得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吸引全球人才方面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凭借其领先的科研机构、世界级的顶尖大学、庞大的创新产业集群以及相对开放的移民政策,美国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优秀头脑。 历史上,很多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创新创业者都选择在美国发展,甚至有数据显示,美国四分之一的初创公司是由移民创立的,全球顶尖500强企业中,高达43%的美国企业起源于移民的创业精神。 这种“汇聚全球英才”的模式,让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科技和经济上的领先地位,他们通过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确实收拢了大量顶尖人才。 但这更多是一种“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利用其先发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个体。这与我们中国立足自身、大规模培养人才的策略,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路径,可时代在变,全球人才流动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曾经,我们也面临着人才外流的挑战,不少学子学成后选择留在海外,但近年来,风向彻底变了!我们正迎来一股势不可挡的“海归潮”! 根据最新报告,2016年至2019年,近八成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归国发展,而自2020年以来,活跃求职的归国海外留学生数量较2019年同期更是增加了近六成。 到了2021年,预计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4.9万人,同比增长高达35.01%,这背后,既有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推力”,更有咱们中国自身强大“拉力”的体现。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曾经远走他乡的学子们,如今选择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怀抱呢?这就要说到咱们中国“环境”的巨变了! 所以那种“中国培养人才,美国收割人才”的简单二元论,已经不能完全概括今天的全球人才流动格局了,今天的中国,不仅有强大的“内功”培养本土人才,更具备了强大的“磁力”吸引全球英才,我们不再仅仅是人才的“输出国”,更是重要的“人才回流国”和“人才流入国”。 未来中国在人才发展这条路上,无疑是信心满满,也底气十足,我们深知,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0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