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1997年的新竹科学园区,当时50岁的张汝京刚完成台积电上海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却遭遇公司战略调整。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给出的选择题很现实:留在台湾享受数亿新台币的股票收益,或放弃一切投身大陆半导体产业。张汝京用五分钟做出了选择。 这个决定的背后,是半导体产业全球格局的剧烈变动。1996年《瓦森纳协定》实施,中国被排除在先进半导体技术合作体系之外。 当时中国大陆最先进的华虹NEC生产线仍停留在0.35微米制程,而国际主流已是0.18微米。 张汝京清楚知道,刚生效的《瓦森纳协定》正将中国锁死在半导体低端领域。他的抉择看似冲动,实则是基于对产业格局的清醒判断——中国若不能自主可控,将永远受制于人。 张汝京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曾在德州仪器工作20年,亲历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黄金时代。他判断中国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芯片制造能力,否则将在信息时代丧失发展主动权。 这个认知比官方提出"集成电路产业新政"早了整整15年。 2000年张汝京创办中芯国际时,原计划引进0.18微米制程技术,却遭遇《瓦森纳协定》的严格限制,最终只能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获得落后的0.35微米技术授权。 这使中芯国际起步就落后台积电两代。更严峻的是,所有进口设备都需接受"最终用户访问条款",外国工程师可随时进厂检查设备用途。 对于技术上的落后,张汝京有着自己的对策,他深知实现技术突围的关键是背后的人才,所以他一开始的重心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 他从从美国、台湾地区招募的300多名工程师,与IBM授权的0.13微米工艺,以及全球半导体设备商的供应链支持。 这种"全产业链移植"模式,使中芯国际用三年时间走完了台积电十年的发展路程。 但这条路充满荆棘。2003年,台积电在美国起诉中芯国际侵犯知识产权,诉讼持续六年,最终以中芯国际赔偿2亿美元告终。 这场官司背后是残酷的技术封锁——当时中国连8英寸晶圆厂都需要进口,而国际最先进水平已进入12英寸时代。 2005年,中芯国际筹建北京12英寸晶圆厂时,欧美设备商被要求不得提供最新机型。张汝京团队不得不改造二手设备,工程师们经常连续工作48小时调试机器。 这种"土法炼钢"式的创新,反而培养出中国第一代半导体设备人才。 2011年中芯国际引进28纳米工艺时发现,大陆没有能配套的光刻胶供应商,所有材料必须从日本空运。 当2015年准备建设12英寸晶圆厂时,又遭遇ASML光刻机交付延期——因为需要多国出口许可审批。 这种"卡脖子"的切肤之痛,让张汝京后来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半导体是场马拉松,每个技术节点都要摔几次跟头。" 这一次又一次的阻碍,让他认识到中国要实现逆转的关键绝不再个别领域的领先,而是要将重点放在产业生态建设上。 之后张汝京坚持要求中芯国际与国内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与上海微电子等本土设备商联合研发。 起初这种模式被人批评“效率低下”,但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后,这种模式的价值逐渐显现。当中芯国际被列入实体清单时,其国产化供应链已具备40%的替代能力。 从历史维度看,张汝京的选择预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命运转折。当中芯国际在2020年实现14纳米工艺量产时,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已发生根本变化。 曾经的技术追随者,正逐步在某些细分领域形成反超能力。张汝京的事迹在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更是用股票换不来的。 信息来源: 商学院杂志|《“半导体教父”张汝京的中国“芯事”》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
南风意史册
2025-09-25 11:50:03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