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访华,李在明就出声抱怨,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先说说李在明这个人吧。他从底层爬上来的,工厂童工干过,差点因为穷和工伤走绝路,后来自学当律师,专帮弱势群体打官司。这段经历让他在政坛上总带点草根味儿,选城南市长时推行青年福利,搞免费医疗啥的,挺接地气的。转任京畿道知事后,又推基本收入实验,试图给老百姓实打实的保障。2022年总统竞选,他差点赢了尹锡悦,就差那么点票。去年1月在釜山被刺,脖子上留疤,今年6月终于坐上总统位子,得票率49.42%。上台后,他喊实用外交,想在美韩同盟和对华关系间找平衡。但你看,这平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呢?就从他这次BBC采访开始露馅了。 采访是9月22日在首尔,BBC记者问起国际形势,他先聊朝韩信任重建和美朝核谈。过去韩国总要求朝鲜完全弃核,他这次让步了,说冻结生产也行,当紧急措施。这听着像务实,但细想,他还提特朗普和金正恩可能重逢,因为俩人有点互信。这话搁在韩国语境里,挺有深意——韩国总觉得自己是半岛钥匙,得插手美朝事儿。可转到中俄朝时,他的调门变了。9月3日北京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中俄朝领导人站一块儿,他直说这让韩国难办。世界分两大阵营,韩国夹中间,位置危险,可能得加强美日合作应对。明显不乐意看到中俄朝走近,但对美国那边,哪怕韩国工程师最近被美拘留遣返,他还说关系会好转。这不是双标吗?一边抱怨大国拉帮结派,一边对美方小动作忍着,还乐观其成。 你觉得这正常不?韩国为啥总这样?想想历史,朝鲜战争后,韩国和美国绑太紧了。经济起飞靠美军保护,萨德部署又惹恼中国,尹锡悦时代更偏美,搞印太战略,中国游客锐减,经济吃亏。李在明上台想改,想实用点,但骨子里还是冷战思维。采访里他小心翼翼,不直接指责谁,但那句“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透着股子自以为是。韩国一个小国,总觉得自己是大国博弈中心,得掺和进去定规矩。可现实呢?中俄朝关系是各自利益驱动,中国稳东北亚,俄罗斯抗西方,朝鲜求生存。韩国抱怨有用吗?反而暴露自己适应不了新格局,总用老眼光看事儿。 再往下推,这采访后,李在明飞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23日见古特雷斯,聊全球议题,还和乌兹别克、捷克总统握手交换名片。表面风平浪静,但外交动作没停。上任头一个月,他派三人组访华:8月24日,前议长朴炳锡带亲笔信去北京,信里强调韩中合作基础;接着现任议长禹元植去北京出席9月3日活动,看阅兵;9月17日,外长赵显首访,钓鱼台和王毅会谈,焦点半岛稳定和供应链。赵显走前喊中国是“重要邻居”,这转折挺快,以前尹时代总把中国当威胁,现在李在明政府急着修补。为什么急?经济啊,韩国对华出口占25%,芯片半导体离不开中国市场。反华游行闹过,李在明政府第一时间压下去,还表彰救助中国渔民的海警,态度软化明显。 但你看,这平衡多难。7月初中国邀李在明参加9月3日阅兵,他犹豫13天,最后拒了。原因是国内反华情绪,加上美方压力。特朗普最近见他时提两个要求:加强美韩军演,限制对华技术出口。李在明一口回绝,说韩国得独立。但中方承诺后,他的对华调门又变,定位韩国为东西桥头堡。拒绝阅兵后,他还打电话给中国,被王毅点破小心思——一边想改善,一边怕得罪美国。这不就是韩国外交的症结?想两头通吃,但腰杆直不起来。历史课本里,韩国总在美苏间摇摆,现在中美俄朝搅一起,更乱。实用外交听起来好,实际操作,总得在美韩同盟上走钢丝。 李在明的抱怨,其实是韩国整体心态。韩国媒体总炒中俄朝威胁论,民众被洗脑觉得中国是经济伙伴但安全隐患。结果呢?外交上进退两难。访华特使团回来汇报,他批文件时估计得反复权衡。经济上,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超3000亿美元;安全上,美韩同盟是铁板,驻韩美军2.8万。抱怨中俄朝靠近,等于承认自己无力影响大局,却还觉得自己重要。这不是把自己当主角吗?大国博弈里,小国得认清位子,韩国总想当调解人,结果往往两头不讨好。
还没访华,李在明就出声抱怨,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先说说李在明这个人吧。他从
文史啊旺
2025-09-25 15:43: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