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的颤抖着。次日,当家人为张恨水穿鞋时,他突发脑溢血而去世。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出生在江西广信府,现在的上饶市,祖籍安徽潜山,本名张心远。他在家排行老大,父亲管地方盐税,家里收入刚够过日子。他小时候进私塾念书,喜欢看《西游记》和《列国志》这类书,尤其对《红楼梦》的细腻风格感兴趣,这后来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1912年父亲过世,家里没了支柱,他17岁就辍学挑起养家重担。先在本地找文职工作,1918年去芜湖进《皖江日报》当编辑。次年他到北京,在《益世报》和《工商日报》这些报社干活。北京是文化中心,他一边工作一边留意社会,攒了不少素材,也练出了好文笔。 1924年,他在《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连载《春明外史》,这部小说写了五年,差不多百万字,讲北京社会各种样子,笔触尖锐,读者爱看,他也出名了。1925年出《金粉世家》,写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衰败,细节抓得准,情感真实,口碑很好。1930年《啼笑因缘》出来,混了言情、武侠和社会评论,情节紧凑,成为民国热门书,还改编成戏和电影。他一辈子写了100多部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在当时算高产的。 1931年,他拿稿费在北京办北华美术专科学校,请齐白石和徐悲鸿这些大家教课,想帮艺术教育出力。日本占了东三省后,他把抗战内容加进书里,写了《太平花》《热血之花》和《潜山血》,用文字鼓舞民众。1934年他去西北转悠,看见那边的穷苦日子,回来写了《燕归来》和《小西天》。次年他搬上海,管《立报》副刊《花果山》,1936年在南京搞《南京人报》副刊《南华经》。抗战开始后,他没停笔,写了《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等书。1949年后在北京住下,当中央文史馆馆员和中国作协理事,一直写到最后。 张恨水这辈子从穷小子到文坛大家,全靠一股子韧劲和对文学的热爱。他的书贴近老百姓,讲喜怒哀乐,老少都爱读。他用笔记录那个乱世,也试着影响社会。可命运总有意外,转折就发生在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 1967年正月初六那天早上,张恨水看到包油条的报纸上的一条消息:老舍先生自杀身亡。这让他脸色苍白,手微微颤抖。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他是现代文学大家,写小说、剧本、散文都行,尤其会描北京老百姓的生活,语言幽默有味道。《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这些书谁不知道。他和张恨水认识多年,文学上互相欣赏,私下也常聊。 老舍和张恨水友情深,两人常交流小说写法,抗战时互相打气。老舍爱讲北京胡同的事,张恨水就听他们俩像兄弟一样。那天看到消息后,张恨水整个人不对劲,话少,饭吃不下。消息说老舍投太平湖自杀,时间是1966年8月24日,尸体次日发现。这打击太大,张恨水没法接受。 老舍死因到现在没定论,有人说他受不了折腾,心里憋屈。但不管啥原因,对张恨水来说,这等于丢了个老友。他俩的交情不是假的,张恨水看到后,手抖得厉害,脸色白得吓人。那天他没再吃东西,第二天情况更糟。 次日早上,家人帮张恨水穿鞋时,他突发脑溢血,倒下没了反应。送医院抢救无效,1967年2月15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七,他在北京去世,72岁。他的死和看到老舍消息脱不开关系,两人友情真挚,这结局让人叹气。
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
陈砚之
2025-09-25 19:45:44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