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伟大,无人能及 毛主席生前曾对身边的卫土叶子龙说,将来我死了以后,你会看到人们对我的评价,二八开,三七开,随它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自有后人评判。 毛主席,是真的看透了人心,也看透了历史。 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把整个国家扛在肩膀上。 可一旦闭眼,他就知道,风向会变,话也会变,连他这个人,都可能被翻来覆去地议论。 可他不在乎,他说:“自有后人评判。” 这个“后人”,就是我们。 说回当年,毛主席连一件像样的军装都没有。斯诺来延安拍照,找了半天才给他借了一顶帽子。 照片里的他,坐在窑洞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裳,一点不像个国家领导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指挥了抗日战争,打赢了解放战争,建起了一个新中国。 他那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气质,是谁也装不出来的。 有一次,他在延安整风的时候说:“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句话,改了党的作风,也定了咱们这个国家的底色。 他信的从来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地干事。调查、研究、试点、总结,一步一步来,从不急躁。 但毛主席也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知道。 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他个子不高,穿得也很寒酸,是个不显眼的学生。但他爱看书,尤其爱琢磨国家的事。 跟蔡和森、萧子升这些人天天聚在一起,讨论怎么救中国。 新民学会、改造社会、推翻帝制……那时候的他,还只是个学生,却已经在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一直动脑子,也一直在路上。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很多人都灰了心。可他不。他带着剩下的几百人,翻山越岭上了井冈山。 到那儿的时候,衣服破的破,脚上起泡,连口热饭都吃不上。但他没觉得这事有多苦。 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这一句,硬是把山沟沟里的一支小队伍,带成了后来打下半个中国的红军。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他就是靠胆子大、命硬,其实没那么简单。 他最大的本事,是懂人心。 他知道老百姓要什么,也知道干部怕什么。 他曾经说,一个干部,如果脱离了群众,那就完了。 他自己最怕的,就是党变了味,走回头路。所以到晚年,他才会一遍遍地搞运动,哪怕方式有错,动机却是真。 有时候,他也会坐在书房里发呆。叶子龙说,他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说话,也不动。 他在想什么?没人知道。 但后来我们才懂,他是在担心:我死了以后,这个国家会不会变?这个党会不会变?他不是怕别人骂他,是怕人民再吃一次苦。 这不是凡人能有的格局。 谁能想到,一个从泥巴地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能把世界格局看得这么清? 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 那时候,美国和苏联正斗得不可开交,而中国,刚刚走出封锁。 他却说,中国不称霸,要做第三世界的朋友。这话一出,多少国家对中国刮目相看。 可问题来了。 到了晚年,他确实也犯过错。比如“大跃进”、比如对彭德怀的批判、比如“文化大革命”。这些事,影响深远,争议也大。 可你要说他是为了权力、为了私利,那就错了。 他从不为自己,他一生唯一的执念就是:国家不能变色,人民不能再受罪。 他穷了一辈子,穿的住的用的,全是最差的。 叶子龙说,他的卧室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木板一铺就睡。他说:“我睡得踏实。” 那时候,苏联已经变味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传来,他整晚睡不着。他怕中国也走上那条路。 于是他才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大家:权力要受监督,干部要下基层,党要听人民的声音。 他不是完人,但他是伟人。 他敢于革别人的命,也敢于革自己的命。他说:“我们要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抡拳头,不是所有不同意见都是敌人。 他要的是团结,是治理,是把这个国家带到一个更公平的轨道上去。 他一生打了两场仗:一场是打天下,另一场是保初心。 第一场仗,他赢了;第二场仗,他也没输。 只是,这仗太难打了,要斗的不是敌人,是人性里的私心、贪欲,还有那种一旦得了权就忘了初衷的惰性。 他知道自己挡不住时间,但他希望,能挡一挡“变味”的那一天。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在北京安然离世。 那天,天灰得像哭了一夜。全国人民自发地停工、下跪、默哀。 没人指挥,没人组织。八亿人,心里只有一句话:“毛主席走了。” 他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国家的框架,而是这个国家的灵魂。 他教会我们:做人得有信仰,有担当,有底线。 他从不怕骂,也不怕误解。他说过:“历史是人民写的,时间会给我一个公道。” 现在,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们回头看,他的判断没有错。 他说“二八开,三七开”,其实是太低估自己了。因为他留下的,不只是功绩,更是一种精神。 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不过时。
毛主席的伟大,无人能及毛主席生前曾对身边的卫土叶子龙说,将来我死了以后,你会看
地缘历史
2025-09-26 09:46:01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