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3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国家,本来经济体量小,人口也不多,却在2021年跟着某些势力起哄,在台湾问题上玩火自焚。结果,中国一出手,它就扛不住了。三年多来,经济下滑,外交孤立,现在终于开始松口,想修复关系。 一切的根源都始于 2021 年那场荒唐的外交冒险。当时立陶宛不仅宣布退出中国与东欧国家的 “17+1” 合作机制,还公然允许台湾地区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以 “台湾地区” 为名的代表处,直接踩破了 “一中原则” 的红线。 中国的反制来得迅速又坚决,不仅将两国外交关系降级至代办级,让它成了中国 183 个建交国中唯一一个维持代办级的国家,更在经济上划出了清晰的界限。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是立陶宛的外贸行业。2021 年 12 月起,立陶宛对华出口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从当年的 1.3 亿欧元一路暴跌,到 2024 年上半年只剩 0.12 亿欧元,跌幅高达 91%。 曾经引以为傲的激光产业,本来靠着精密技术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今订单几乎归零;百年乳企罗基什基斯扛不住压力,关掉三条生产线,几百名工人瞬间失业。木材加工企业更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木材需求市场一关闭,仓库里的板材堆得像山,只能眼睁睁看着发霉变质。 物流和港口的冷清更是肉眼可见。立陶宛本来凭着波罗的海的地理优势,靠着中欧班列逐渐成了欧洲的物流中转枢纽,可中立关系恶化后,中欧班列直接绕开了这个节点,贸易量一下降了 28%。 曾经热闹的克莱佩达港,如今不少泊位空着,起重机半天动不了一次,码头工人的工时被一减再减。两家本地银行因为制裁无法开展对华业务,资金流断了链,只能缩减放贷规模,连小微企业的日常周转都难以为继。 立陶宛当初敢这么硬气,本以为能靠美西方的支持兜底。美国一开始确实摆出支持的姿态,承诺给 6 亿美元出口贷款,结果实际到账才 900 万,连塞牙缝都不够。 台湾地区当局也拍着胸脯说要投资,最后全成了空头支票。欧盟虽然跑到世贸组织告状,但冗长的诉讼流程根本解不了燃眉之急,德国马牌轮胎、海拉集团这些欧洲企业,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对华业务,反而纷纷减少和立陶宛的合作,这下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年的冷落,让立陶宛的经济彻底没了起色。2025 年二季度 GDP 看着同比增长 3.1%,可环比只微增 0.3%,基本等于原地踏步。 民生更是苦不堪言,超市里的面包价格比 2021 年高出 40%,失业率一路攀升,民众怨声载道。外债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之前靠出口支撑的经济结构,现在成了最致命的短板。 直到 2025 年 9 月新总理鲁吉涅内上任,立陶宛终于松了口,抛出要与中国 “重启关系” 的消息,甚至让候任外长表态 “希望尽快恢复大使级外交”。 可这份求和姿态里满是矛盾,一边说不再将中国视为 “重大安全挑战”,一边又嘴硬 “不会先让步,要等中国主动行动”,这种 “既要又要” 的心态,把尴尬写满了脸上。 其实早在上届政府沦为看守政府时,就有政要意识到犯了错,“准总理” 帕卢茨卡斯曾坦言允许设 “台湾代表处” 是 “重大外交错误”,还赢得了总统的支持,只可惜醒悟得太晚。 中国从来不是主动找事的一方,但也绝不怕事,更不会因为对方服个软就随便松口。要重启对话可以,但首先得把三年前犯的错纠正过来,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把那些不该有的“小动作”全停了,这是前提,没这个前提,说再多都是白搭。 信源:观察者网
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
烟雨评社
2025-09-26 10:43: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