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国作对三年,立陶宛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这场从2021年就开

士气沉沉 2025-09-26 10:48:16

跟中国作对三年,立陶宛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这场从2021年就开始的外交风波,其实就是立陶宛先动了歪心思,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最后这个人口还不到300万的东欧小国,算是尝够了外交投机的苦果——本国企业一批批倒闭,以前忙得不行的港口也越来越冷清,现在只能放低姿态,想跟中国重新对话。 2021年,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反复提醒,执意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这一行为直接踩中了中方红线——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是中国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 中方随即宣布将中立关系降为代办级,两国经贸合作、人文交流随即陷入停滞。当时立陶宛部分政客或许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外交摩擦,靠着西方盟友的支持就能撑过去,却没料到这场风波会持续三年,更没料到代价会如此沉重。 立陶宛经济体量本就不大,人口不足300万,高度依赖对外贸易。中国曾是立陶宛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尤其在农产品、木材、激光技术等领域,中国市场占据着重要份额。 风波发生后,中国不再进口立陶宛的乳制品、牛肉等农产品,原本装满货品的集装箱堆在仓库无人问津,不少农场主看着滞销的牛奶和谷物只能无奈倒掉。 一家立陶宛乳制品企业负责人曾透露,他们过去每年对华出口额超过2000万欧元,风波发生后订单直接归零,公司不得不裁员三分之二,最终在2022年宣告破产。 这样的案例在立陶宛制造业和农业领域比比皆是,从食品加工到木材加工,从纺织到电子元件,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接连陷入困境,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成为常态。 克莱佩达港是立陶宛唯一的波罗的海港口,也是该国经济的重要命脉。过去,这里常年有来自中国和亚洲的货轮停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有近三成与中国相关。风波发生后,中国货轮不再停靠克莱佩达港,原本繁忙的码头逐渐冷清。 港口数据显示,2022年克莱佩达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34%,2023年继续下滑18%。港口附近的物流公司、仓储企业、餐饮酒店也随之陷入萧条,不少依赖港口业务的店铺关门歇业,曾经热闹的港口街区如今行人稀疏。 一位在港口工作了20多年的起重机司机说,以前三班倒都忙不过来,现在一周也见不到几艘船,同事走了大半,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经济下滑的压力很快传导到社会层面。立陶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GDP萎缩1.3%,2023年继续下降0.4%,是欧盟少数经济连续两年衰退的国家。 失业率从2021年的6.8%攀升至2023年的8.2%,其中年轻人失业率超过20%。国内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能源和食品价格,让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 去年冬天,立陶宛多个城市爆发示威活动,民众抗议政府外交政策导致经济恶化,要求修复对华关系。企业界更是坐不住了,立陶宛工业联合会、雇主协会等多个组织多次公开向政府施压,称“失去中国市场让国家经济付出了惨重代价,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恢复正常关系”。 面对国内经济压力和民众不满,立陶宛政府的态度逐渐软化。今年年初,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是“错误”,立陶宛希望与中国恢复对话。 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在多个场合释放信号,称立陶宛“尊重一个中国原则”,愿在不设前提的情况下与中国沟通。这些表态与三年前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显露出立陶宛政府急于打破僵局的无奈。 毕竟,西方盟友的口头支持换不来真金白银,只有恢复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才能让国内经济走出困境。 如今立陶宛终于明白,外交投机换不来好处,触碰他国核心利益最终只会反噬自身。三年的冷落让这个东欧小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企业倒闭、港口萧条、民生凋敝,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教训。 对于立陶宛释放的对话信号,中方会如何回应?国家间的交往中,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究竟有多重要?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31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