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也不会打到中国去,可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此战,将志愿军英勇奉为壮举,言外之意是被打服了,此战更是中国的崛起之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日本学界曾流传过一句评论:中国若是不跨过鸭绿江,美国人并不会真正打到中国境内,这句话看似冷静,却在无形中透露出一种旁观者的视角。 而在太平洋另一端,美国人却为这场战争写下了三千多本著作,几十年间反复检讨与推敲,他们不明白,自己明明拥有压倒性优势,为何却始终被阻挡在三八线以南,这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半岛战争骤起,仁川登陆成功后,美军一路北上,麦克阿瑟扬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彼时的美国军力雄厚,投入朝鲜半岛的作战飞机超过千架,舰艇包括航母在内两百余艘。 单个士兵背后有十余名后勤人员支撑,冬天有厚呢军装和皮靴,甚至节日期间空运火鸡肉以慰劳前线。 而中国刚刚建国不久,志愿军尚无成建制的空军与海军,后勤能力有限,三五十名战士才能分得一名后勤人员,许多人穿着单衣踏上零下数十度的战场,靠米粮和豆类干粮维持体力。 但战场很快打破了这种预期,第一次战役中,云山地区美军骑兵第一师遭遇重创,这是这支有着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的美军部队罕见的重大挫败,但麦克阿瑟并未因此收敛攻势,反而继续命令部队向北推进。 随后的第二次战役,志愿军通过高强度机动创造奇迹:西线部队一夜奔袭七十多公里,抢在敌军之前封锁要道,使得撤退部队与增援部队相隔不足一公里却无法汇合,美军在短时间内付出了沉重代价,史称“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之一。 东线的长津湖更是成为双方记忆中的标志性场景,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极寒雪野中伏击六天六夜,许多战士在冰雪中冻死成列,手中武器仍指向敌军方向,这种牺牲精神配合夜袭与近身作战战术,全歼了美军第七师三十一团,缴获团旗,被俘者寥寥,幸存者的减员数字超过万人。 多年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员仍称长津湖的严寒与中国军队的突击是终生噩梦,那一年的圣诞节,许多士兵连盼望中的“明天”都没等到,就结束了生命。 上甘岭战役更让美军难以理解,原本预期五天就能拿下的阵地,却在四十三天的持续攻防中屡攻不克,美军投入近两百万发炮弹、数千枚航空炸弹,将山头削低两米,志愿军依托坑道坚持到底,这种战术后来被西点军校当作“以弱胜强”的典型列入教材。 志愿军的后勤能力同样出乎美军意料,美方炸毁鸭绿江大桥、切断运输线,志愿军却用汽车、马车甚至肩挑背扛,将物资一点点运上前线,形成被称作“钢铁运输线”的供给体系。 美军在水门桥多次修桥又多次被炸,仍无法突破志愿军防线,对于美方来说,这不仅仅是战术或后勤的失败,更是心理上的震撼。 正是这些经历,令美国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发生深刻转变,以往认为新中国不堪一击,如今不得不承认这个民族的组织力和意志力远超想象,麦克阿瑟被撤职后自己也坦言,与中国陆军作战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冒险。 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保家卫国,更是战略空间的自我争取,东北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若朝鲜全境被美军控制,鸭绿江即成前线,沈阳、长春数分钟之内便可遭到轰炸。 出兵不是好战,而是把战火挡在国门之外,战争也在无形中加速了工业体系的建设,1951年发行特别国债,集中资源保障前线,战时形成的工厂和配套单位后来成为大型项目的技术基础,为“两弹一星”奠定了条件。 更长远的意义在国际舞台上显现,抗美援朝的胜利,使新中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中获得广泛认同,为1955年万隆会议等外交突破奠定了声望,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也与此前展现出的国家意志力密不可分。 这场战争既是立国之战,也是信念之战,它让人们明白,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只是飞机坦克,更是民族意志和战略选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日报——那一仗,打败的是美国人,震撼的是日本人
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也不会打到中国去,可美国
如梦菲记
2025-09-26 11:44: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