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3岁的虚云老和尚和20多岁的南怀瑾,一起暗夜走山路。南怀瑾想扶虚

虎虎聊娱乐 2025-09-26 14:39:54

1943年,103岁的虚云老和尚和20多岁的南怀瑾,一起暗夜走山路。南怀瑾想扶虚云一下,虚云拒绝了,并回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路,不必相扶,我也就应劫而来,我们都是来到人间还账的。” 抗日烽火烧得正旺,重庆这座山城挤满了逃难的百姓和奔波的官员。103岁高僧虚云和尚和25岁青年南怀瑾,本该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在护国法会上撞了个满怀。夜路漆黑,两人下山时,南怀瑾本想搭把手,虚云却甩出一句让人脊背发凉的话。这话背后,藏着多少乱世沧桑?它又会怎么搅动南怀瑾一辈子? 1943年,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到白热化的年头。日寇飞机天天在重庆头上扔炸弹,山城里到处是防空洞和临时棚户。国民党政府为了鼓舞人心,办起护国息灾法会,就在南岸狮子山慈云寺。寺里头香烟缭绕,僧侣和老百姓挤在一起念经祈福。虚云和尚从云南赶来,主法显坛,他103岁了,还能坐那儿敲木鱼开示。 虚云这人,1840年生在福建晋江萧家,家里本是书香门第。他19岁出家,拜妙莲和尚受戒,法名演彻,后来改虚云。禅宗这玩意儿,他钻研一辈子,跑遍了普陀山、五台山、黄山啥的。40岁那年,1882年,他为了报父母恩,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去五台山,三年工夫,风里来雨里去,硬是磕着头到了。佛教圈里都传他见了文殊菩萨,这事儿成了他的标签。他不光修心,还爱干实事,修了云南鸡足山祝圣寺、广东南华寺、云门寺,好多老庙是他一手拉起来的。到1943年,国家这么乱,他还来重庆祈福,这份家国情怀,搁谁身上都得服气。 南怀瑾1918年出生在浙江乐清一个穷苦人家。爹妈开小杂货铺,日子紧巴巴。他小时候身体弱,六岁才上私塾,11岁进小学,12岁家乡遭海盗抢,家底子全没了,只能辍学。17岁听父母话娶了表姐,生了儿子。婚后他去杭州国术馆学武,接触了道家那些经脉养生的东西。在西湖边练功,碰上圣士法师,法师给他一本《金刚经》,他啃了一周,就觉得天开眼亮了。1942年,他扔下教官饭碗,去四川灵岩寺拜袁焕仙法师,帮着建维摩精舍。1943年春,跟袁焕仙去重庆请虚云和尚传法,正好赶上法会。25岁的南怀瑾,对佛法热血沸腾,见到虚云这种活祖宗,自然是眼冒金星。 法会办了好几天,显坛密坛轮着来,虚云和尚讲禅宗公案,南怀瑾在一旁帮着忙。散场那天晚上,两人一块儿下山。重庆山路陡,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南怀瑾见虚云岁数大,想上前扶一把。虚云没让,回头甩出一句:“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路,不必相扶,我也就应劫而来,我们都是来到人间还账的。”这话听着凉飕飕的,像山风直钻心窝。南怀瑾当时就愣了,这不光是拒援,还点破了人生这账本,谁都得自己算。 虚云这话,从他一辈子经历里抠出来的。他从年轻时就知道,苦难这东西,外人帮不上忙。三步一拜那三年,他膝盖磕出血,脚底起泡,全靠一股子劲儿扛过去。修庙时,筹钱拉工,风里雨里,全是自己上。乱世里,僧侣得应劫弘法,护国息灾就是这份担当。“人间还账”,说白了就是轮回因果,每个人来世上都得还前债,自省自度,没捷径。这话搁在1943年,抗日这么苦,国家这么难,正好戳中要害。 南怀瑾听了这话,回去好好琢磨了。他本就年轻气盛,想着佛法能速成,这下子明白,路得一步步趟。法会后,他没闲着,1945年去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把大藏经翻了个遍。闭关那阵子,他天天坐那儿读,饿了啃点馒头,困了喝口水,硬是把佛家精髓啃透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去了所谓的“台湾”,在那儿高校教书,讲儒家、道家、佛家,带出一帮学生。90年代,他的书《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在大陆出版,卖得火热,帮不少人找回文化根。 虚云和尚呢,法会一完,继续他的老本行。回云南修寺,传禅宗法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积极配合新政权,1953年当了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还进了全国政协,当委员。他一生修了六大祖庭,弟子满天下,法脉传到海内外。1959年,在江西云居山圆寂,120岁高龄,走得干干净净,留下一堆精神财富。 俩人这交集,说小了是师徒缘,说大了是乱世传承。虚云代表老一辈僧侣的硬骨头,南怀瑾是青年一代的接力棒。人生前路暗,抗日救国难,修心弘法更难。可正因为难,才得各走各的路,自力更生。搁现在看,这话还管用。国家强了,文化自信起来了,我们学传统文化,也得自己钻研,别指望天上掉馅饼。

0 阅读:0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