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的政策正引发全球医药产业链剧烈震荡。根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

寡之 2025-09-26 16:54:16

美国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的政策正引发全球医药产业链剧烈震荡。根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数据,2024年美国市场进口药品总额达2000亿美元,其中欧盟贡献590亿美元(占29.5%),印度占380亿美元(19%)。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德国、瑞士、爱尔兰三国对美药品出口额达464亿美元,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8.6%。印度太阳制药、雷迪博士等企业已在新泽西州购入土地,但新建厂房至少需36个月才能投产,期间面临150%关税风险。 药企应对策略呈现两极分化。罗氏、强生等头部企业已启动500亿美元本土投资计划,但中小型药企面临生存危机。美国药房协会测算显示,若关税完全转嫁,200美元/盒的抗癌药将涨至400美元,而肝素等急救药品因缺乏替代品,患者年支出可能增加1.2万美元。Milliman模型预测,2026年美国商业保险保费将因此上涨5.2%,覆盖4300万家庭的医保计划将被迫调整。 全球供应链正经历结构性重构。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对美出口原料药19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7.6%,但美国90%的原料药仍依赖中国供应。欧盟已启动与墨西哥、加拿大的自贸谈判,试图建立"近岸生产"替代体系。印度则加速推进"印度制造"计划,拟将本土药品产能提升40%,但短期内难以填补美国市场缺口。这种产业链重组预计将持续推高全球药价,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发展中国家药品可及性指数将下降12%。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本质是"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短期可能缓解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焦虑,但长期将破坏全球分工体系。数据显示,美国本土新建药厂成本比海外高38%,且生产效率低22%,强行回流反而会加剧药品短缺。更危险的是,这种单边主义可能引发"以牙还牙"的关税战,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医药产品贸易争端案件同比激增83%。中国应继续巩固原料药优势,同时加快创新药研发,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对冲风险。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寡之

寡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