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歌唱大赛,历来被视为“音乐无国界”的象征,此刻却被国界、炮火与政治撕扯得面目

深度老高 2025-09-26 19:35:12

欧洲歌唱大赛,历来被视为“音乐无国界”的象征,此刻却被国界、炮火与政治撕扯得面目全非。当爱尔兰、荷兰、斯洛文尼亚、西班牙以退赛要挟,要求将以色列逐出二○二五年赛场时,他们实际上在追问:音乐究竟有没有国界?如果有,它该由谁来划定,又以什么标准丈量? 音乐曾穿越柏林墙,也曾陪伴难民穿越地中海;它能在炮火里给孩童片刻安宁,也能在聚光灯下让敌对城市同步打拍子。但当加沙的废墟影像每晚滚动播出,当公共广播公司收到成千上万观众“拒绝为战争伴奏”的抗议信,音乐便不再只是旋律与和声,而成为国家形象的扩音器。欧洲广播联盟被迫把“政治中立”的古老信条放进投票箱,让成员国用鼠标点击决定谁的声音可以被听见。这一刻,舞台灯光成了探照灯,照见每一张选票背后的历史债务与道德账簿。 “无国界”从来不是说音乐可以悬浮于血肉之上,而是指它有穿透国界的能力。穿透,意味着先承认墙的存在,再寻找缝隙。如果十一月投票真将以色列排除,那不会是音乐的失败,而是音乐被迫承认:当墙太厚、血太热,旋律必须先为生命让路。反过来,若以色列留在赛场,观众也不必急着宣判“艺术已死”;只要加沙的童声合唱团仍被挡在边境,转播镜头里任何一句歌词都会成为质询——为什么同一张通行证,有人能唱,有人只能哭? 因此,音乐有国界,这并非宣言,而是描述。国界是护照、审查、票房、炸弹、观众情绪与广告商底线的总和。真正的命题不是取消国界,而是让每一次跨越都付出代价与责任。明年五月,无论舞台设在哪个城市,只要有一支队伍缺席,他们的空白就会像未愈合的伤口,提醒所有仍在唱歌的人:声音可以飞越城墙,但回声里永远带着砖瓦的碎屑。音乐因国界而疼痛,也因疼痛而不再只是娱乐,它成为记录——记录我们如何在分歧中继续聆听,在聆听中继续分歧。

0 阅读:1
深度老高

深度老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