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广西提督苏元春遭人排挤诬告,被押至京师,定为死罪,苏元春多年的同僚好

岁月解读师 2025-09-27 00:28:35

1903年,广西提督苏元春遭人排挤诬告,被押至京师,定为死罪,苏元春多年的同僚好友怕受牵连,不敢出来替他说话,唯独只有昔日的下属张勋无所顾忌,拿出纹银几万两,以苏元春的名义上下打点,主动为其解围。 1903年的京师风声鹤唳,广西提督苏元春因遭排挤,被诬陷定为死罪,消息传至山东军营,张勋听后,当即决定要出手相助。 消息一出,军中上下震动,有人觉得他是痴人说梦,有人忧心他自招祸患,毕竟那一案背后是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凡敢沾手,轻则仕途尽毁,重则身陷囹圄。 众人面面相觑,心情复杂,既有钦佩也有惶恐,不久,身边的同僚聚到他身边,劝阻之声此起彼伏,他们说苏元春如今是泥菩萨过江,自顾不暇,谁若伸手就是自取灭亡。 当年的情分记在心里便罢,何必拿全家性命去冒险,有人更直言,若真拿银两去打点,无异于将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面对众人规劝,张勋没有退缩,他明白风险,却仍然坚持,他直言当年苏元春救他性命,给他前程,如今身陷危局,若无人援手,必将含冤而死,他宁愿倾家荡产,也要为恩公求一条生路。 张勋的决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藏多年,二十年前,他只是广西边关的一名普通士兵,出身寒微,家中困苦,从军只是为了一口饭食。 新兵入伍常受欺凌,他也曾遭老兵霸占口粮,正是在这时,巡营的苏元春出手训斥老兵,还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了他。 此后,苏元春留心到这个年轻人的勇敢和专注,便调他到身边任亲兵,练兵、用兵之道,皆手把手传授。 一次交锋中,张勋负伤高热,濒临绝境,是苏元春拿出仅存的西洋药为他退烧,并守在床前鼓励他,那一刻,张勋记下了这份恩情,暗下决心要用一生去回报。 如今苏元春陷入绝境,张勋立即行动,他把多年积蓄尽数取出,又拆借同僚,甚至典当妻子的陪嫁,终于凑齐三万两纹银,这笔巨款对他而言几乎是全部家当,却毫不犹豫。 带着银两,他进京奔走,六部衙门门槛难入,见到“苏元春案”便闭门不理,即使有人收下银子,也未见下文。 张勋不放弃,每天天不亮便守在衙署门前,逢人便诉说苏元春在广西镇守二十年的功绩,反复强调冤屈。 寒冬腊月,他在刑部门外一站就是一整日,手脚冻僵,仍旧固守不动,终于,一位曾与苏元春共事的老御史听到他的呼声,被触动心肠,决定上疏为苏元春辩护。 张勋的日子困苦至极。钱财像流水般散尽,他自己却常常啃干馒果腹,有时好心人递来热食,他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托人带进牢狱给苏元春添衣加餐。 所有人都看得出,他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三个月的奔走,终于换来转机,刑部改判,将苏元春的“死罪”削为“流放新疆”,在当时,这已是莫大的幸运。 临行前,张勋入狱探望,二人相对而坐,满是沉重,苏元春知晓他倾尽家产,心怀愧疚,泪水涌出,张勋却坦然,他早已将这份恩情看作比身家性命更重。 他只叮嘱家中之事由自己照料,日后若有归期,必接回故土,这一场分别终成永诀,苏元春在流放途中病重,未能归来,终死于异域。 噩耗传来,张勋悲痛万分,立刻亲赴西域,将灵柩护送回广西安葬,此后,他又自掏腰包,定期接济苏元春家眷,粮银不曾断绝,直到辛亥风云骤起,才告终止。 在官场人看来,张勋此举迂拙至极,为一位失势的上司耗尽家产,担下风险,得不偿失,许多同僚摇头叹息,暗自议论他“痴”。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人们渐渐记起这一段旧事,那三万两银子换来的不是富贵,而是一份情义,张勋用行动诠释了“做官先做人”。 苏元春一生,守边二十载,修城御敌,功勋卓著,最终却死于流放,他的身后之事全靠张勋一人支撑,才免于草草了结。 张勋后来因拥戴清室而备受争议,但在这段往事上,他留下的却是另一种形象,人们记住了他在权势汹涌的官场里,仍愿守住旧恩,不计得失,这种坚守在浑浊岁月中显得尤为珍贵。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综合史料《清史稿·苏元春传》《张勋年谱长编》及民间记述)

0 阅读:0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