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急令范石生逮捕朱德,范石生却当着朱德、陈毅的面,把告密者丁煦击

浅笑对风吟 2025-09-27 16:33:16

1928年,蒋介石急令范石生逮捕朱德,范石生却当着朱德、陈毅的面,把告密者丁煦击毙,并给老蒋发了电报:“十六军查不到朱德。”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春寒料峭,延安的窑洞里透着丝丝凉意。 朱德总司令刚从太行山前线归来,脸上带着征战的风霜。 周恩来带来的消息让窑洞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朱德寻找多年的恩人范石生将军在昆明遇刺身亡。 这个噩耗像一记重锤,击碎了朱德心中最后的期盼。 窑洞里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映照在朱德饱经风霜的脸上。 他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要穿透时空,回到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 周恩来静静地坐在一旁,理解这位老战友此刻复杂的心情。 朱德与范石生的情谊要追溯到1909年的云南讲武堂。 那时的昆明城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讲武堂就坐落在翠湖之畔。 两个热血青年在军校相遇,相似的抱负让他们结为异姓兄弟。 清晨的操场上,总能看到他们一起练习刀术的身影。 夜晚的自习室里,他们常常为某个战术问题争论到深夜。 毕业后,两人一同投身滇军,从排长做起,在战火中共同成长。 朱德记得范石生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朱德因川籍身份受排挤时,正是范石生据理力争,才让他在滇军站稳脚跟。 那些并肩作战的岁月里,他们曾在雨夜急行军,也曾在战壕里分享最后一个干粮。 1927年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部转战赣粤边境。 队伍从两千余人减员至不足千人,处境艰难。 深秋的寒风中,战士们衣衫单薄,粮食短缺。 这时朱德想起了驻守汝城的范石生。 冒着风险,他派人送去一封亲笔信。 没想到范石生不仅热情回应,还将起义部队编入麾下,提供粮饷装备,默许他们继续革命活动。 这段庇护持续了近三个月。 在汝城的日子里,范石生不仅为起义军提供了休整的机会,还时常与朱德深夜长谈,讨论时局变化。 当蒋介石察觉异常下令剿灭时,范石生连夜通知朱德转移。 临别时那句"你们必成大事"的赠言,成为支撑朱德走上井冈山的精神力量。 而范石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从此遭到蒋介石的猜忌和打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范石生辞去军职在上海行医度日。 他在法租界开了一家小诊所,靠为人诊治维持生计。 谁料两年后的1939年3月,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竟在昆明街头遇刺身亡。 据目击者回忆,那天范石生像往常一样出诊,却在回家途中遭到伏击。 凶手杨维骞兄弟声称是为父报仇,但朱德深知其中必有隐情。 调查最终水落石出。 杨氏兄弟实为青帮成员,幕后指使者正是对范石生积怨已久的蒋介石。 范石生生前与朱德过从甚密,又接触过进步思想,始终是蒋介石的心头大患。 档案资料显示,蒋介石曾多次在日记中表露对范石生的不满。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捷报传来,中南海勤政殿一片欢腾。 朱德在庆祝会上却神情恍惚,他想起范石生曾说"未来是你们的",如今胜利在望,故人却已长眠。 窗外绽放的春花,在他眼中都化作了对往昔的追忆。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亲自过问下,公安部重启范石生案调查。 经过缜密侦查,真相终于大白。党中央在北京和云南分别为范石生举行了追悼仪式。 这位长期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功臣,终于获得应有的评价。 范石生的一生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近代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 从滇军将领到同情革命,从暗助红军到惨遭毒手,他的选择与遭遇,都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相连。 而朱德对这段情谊的珍视,也体现出共产党人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宝贵品质。 这段往事启示我们,历史是由无数明暗交织的故事组成。 有些贡献或许不为人知,但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显现其价值。 范石生如此,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默默奉献的人们也是如此。 每当春风又绿延安的黄土高原,我们都不应忘记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们。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范石生与井冈山会师:没他朱德部队“很可能打光”)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