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不靠谱”的专家,公然在央视忽悠,一度声称“歼-20是歼-10改的”,为何还能爆火多年? 2025年9月26日,73岁的张召忠接过平谷区“近光讲堂”荣誉讲师聘书时,台下师生的掌声里夹杂着熟悉调侃:“这不是‘战忽局局长’吗?” 距离他2009年在央视《防务新观察》说出“歼-20是歼-10改的”已过去16年,这句被网友当作“黑历史”的话,没让他淡出视野,反而让他退休后成了军事科普“顶流”。 这种争议与热度并存的状态,藏着比“忽悠”更复杂的答案。 很多人不知道,张召忠当年的判断并非凭空猜测。2009年歼-20尚未首飞,这款全新设计的双发重型隐身战机处于高度保密阶段,核心技术细节均属国家机密。 即便他是海军少将、军事战略学博士导师,也无法触及项目核心。 当时外界对中国五代机技术路径本就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会延续歼-10单发设计,有人推测会借鉴俄制战机技术,他基于公开信息的判断,实则是信息封闭时代的普遍认知局限。 毕竟大部分的军事评论都是依赖公开信源,顶级装备保密背景下得出的,出现与后续事实不符的判断并不意外。 2009年的国际背景也值得细品。当时美国正争论是否关闭F-22生产线,一方嫌其单价超1.5亿美元、维护成本高,另一方担忧潜在对手五代机打破平衡。 张召忠提到“最多达到三代半水平”,这句基于近三十年军事未来学研究的分析,客观上与美国决策周期形成时间巧合。 2011年1月歼-20首飞时,美国刚敲定关闭F-22生产线,后续重启成本飙升至原计划3倍以上,关键零部件生产线也已拆解。 网友戏称他“忽悠”得准,但张召忠早在2015年澄清,中国从没有“战略忽悠局”,所有分析都基于专业研究和公开信息,那些“刻意引导”的解读,更多是专业判断与时代需求的偶然契合。 张召忠的爆火,从来不只靠“争议”。在他之前,军事科普要么是满篇“雷达散射截面”“水声探测”的学术文章,普通人读不懂;要么是情绪激昂的口号,没实质内容。 1992年他第一次上央视《军事天地》,就打破了这种僵局:讲潜艇反潜不说声呐原理,比作“漆黑房间里听脚步声辨方向”;聊航母意义,用“邻居买了大狼狗,出门会多留意”解释。 这种把专业知识“嚼碎了喂”的风格,让军事从报纸边角料变成大众话题。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央视首次直播战争进程,他从武器性能讲到战术部署,即便有“美军会陷入巴格达巷战”的误判,观众仍追着看。 后来解密显示,误判是因美军策反伊拉克将领的情报未公开,而他“伊拉克会成美军泥潭”的预判,最终被8年占领史印证。 和同时代军事专家比,张召忠的独特性很明显。已故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擅长军事理论与历史结合,受众偏特定群体;国防大学房兵装备分析精准,却少了生活化表达。 只有张召忠能把看似荒诞的说法讲出专业内核:提“海带缠潜艇”,实际是讲近海养殖网、水下障碍物构成的非对称防御;说“雾霾防激光”,是解释气溶胶削弱光电子设备效能的原理。 2024年11月,挪威一艘渔船的渔网意外缠住美国“弗吉尼亚”号核潜艇,潜艇拖船航行了两海里,最后靠海岸警卫队剪断渔网脱困,网友这才懂他话里的深意,那些离谱比喻,是军事战术的通俗转化。 2015年退休后,张召忠没躲进书斋,反而成了新媒体“弄潮儿”:在蜻蜓FM开的《张召忠开讲》播放量破亿,B站首条视频播放超百万。 他懂年轻人语境,讲航母会说“当年造航母有多难”,分析导弹拿游戏“锁定机制”类比,还主动回应“战忽局”调侃,用自嘲拉近距离。 2021年歼-20换装国产发动机公开,面对网友翻出的“歼-10改”旧闻,他不回避,反而借话题拆解两款战机技术差异,把争议变成五代机科普课,这种态度让不少质疑者认可了他的专业。 张召忠的专业底色从没褪色。他1970年入伍,在海军服役十年,后赴国内外名校深造,是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他写的《海战法概念》至今是部队教材,多项军事未来学研究获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那些被调侃的“金句”,不过是专业内核的通俗包装,正如他说的“军事科普不是炫技,是让普通人懂国家安全和自己的关系”。 有人说他的热度是流量时代偶然,可从1992年到2025年,近33年持续走红藏着必然。 信息封闭时,他用“模糊表达”给国防留缓冲;科普需求觉醒时,他搭起专业与公众的桥;新媒体时代,他用开放姿态贴近年轻人。 那些“金句”从不是“忽悠”,是不同时代的沟通密码,专业底色没变,只是换了大众能接受的方式。 这就是他爆火多年的答案:他从不是“忽悠者”,而是一辈子做国防科普的“传声筒”,把实验室和军营里的安全故事,真正讲进了普通人心里。 资料:“局座”张召忠,有新身份 2025-09-26 13:26·极目新闻
中国最“不靠谱”的专家,公然在央视忽悠,一度声称“歼-20是歼-10改的”,为何
波览历史
2025-09-27 16:47: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