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胜(1914—1937)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湖南茶陵籍革命英烈。他的生命虽

史迹奇闻号 2025-09-27 18:00:02

陈宜胜(1914—1937)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湖南茶陵籍革命英烈。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充满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深厚的家国情怀。[祈祷][祈祷][祈祷] 陈宜胜(原名陈宜圣),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严塘镇和吕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尽管家境贫寒,他的父母仍十分重视教育,凑钱将他送入私塾和镇上的学堂读书。在校期间,他接触到大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思想逐渐倾向革命。1927年秋收起义后,革命烈火燃至茶陵,1930年当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陈宜胜毅然辞别父母,投身革命,并在同年冬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投身革命后,陈宜胜因其文化素养,积极从事宣传和动员工作。他经历了反“围剿”斗争,并于1934年随红六军团西征,后参加了长征。1935年11月,他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历经艰险,于次年10月到达陕北。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宜胜被编入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任总务处长,随后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秋,陈宜胜随工作团抵达山西盂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并兼任七大队政委,负责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他深入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统战工作。其中,成功收编西北军溃散士兵的事迹尤为突出,展现了其出色的胆识和策略。 关于陈宜胜的牺牲,存在 1937年12月和 1938年1月两种记载,但主流官方名录多采用1937年的说法。其牺牲情节一致:他率小部队前往寿阳执行任务(一说剿匪,一说检查工作),途中与日军遭遇,因敌众我寡,经浴血奋战后,与二十余名战士一同壮烈牺牲,年仅23岁。 陈宜胜牺牲后,家人收到他生前从陕北寄出的家信,附有一张军装照和一首写给母亲的诗: “为了革命把母丢,数年无音使母忧。一旦今日见照片,如同会面解忧愁。” 这首朴素的诗歌,寄托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与愧疚,也彰显了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这封家书也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陈宜胜牺牲后,当地曾为他召开追悼大会并立碑纪念。1983年,中共盂县县委和县政府将他的遗骨迁葬至烈士陵园,重树新碑,以供后人瞻仰。2015年,陈宜胜被列入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他历史功绩的永久铭记。

0 阅读:5
史迹奇闻号

史迹奇闻号

启航出发,探寻历史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