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战功不多”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只有周总理能比他牛!叶帅虽然长期担任我军总参谋长,但他基本没有打过什么仗,战功不多的他在十大元帅中,他无疑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举起屠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一下子跌入血泊。那时候的叶剑英,可是蒋介石眼里的红人,嫡系部队第一军的师长,妥妥的明日之星。跟着老蒋走,高官厚禄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叶帅是怎么选的?他没半点犹豫,直接草拟了一封“通电全国反蒋”的电报。这在当时,等于是在自己的锦绣前程上踩了一脚急刹车,还挂了倒挡。蒋介石气得跳脚,直接把他“永远开除”。 就在南昌起义爆发前几天,汪精卫他们憋了个坏主意,想把叶挺和贺龙骗到庐山去开会,明着是开会,暗地里就是想缴了他们的枪。这消息要是走漏不出去,我军这点革命的火种,可能当场就得被掐灭。 当时在国民党第四军当参谋长的叶剑英,洞悉了这个阴谋。他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但面上还得不动声色。他冒着天大的风险,以游湖为名,在九江甘棠湖的一艘小划子上,把这个要命的消息告诉了叶挺和贺龙。大家想想那个画面,湖光山色之下,一艘小船里,三个人决定了未来一支军队的命运。这次史称“小划子会议”的密谈,直接让叶挺、贺龙的部队躲过一劫,顺利开赴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如果说“小划子会议”是牛刀小试,那长征路上发生的事,就是叶帅一生中最惊心动魄,也是功劳最大的一笔。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本来是天大的喜事。但很快,矛盾就出来了。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仗着自己人多枪多,想跟中央掰手腕,坚持要南下。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则力主北上抗日。 路线之争,是党内最要命的斗争。张国焘的野心越来越大,甚至想用武力胁迫中央。就在两军混编、形势最复杂的时候,1935年9月9日,一份杀气腾腾的密电发到了时任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的手里。这是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内容就是要他们“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什么叫“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说白了,就是准备动粗,要对中央领导人下手。 叶剑英看完电报,头发都快竖起来了。他知道,这片刻的迟疑,就可能导致红军内部血流成河,中国革命万劫不复。他没有丝毫犹豫,冒着被当场枪毙的风险,立刻把这份密电报告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一看,也是大惊失色,当机立断,连夜率领红一、三军团主力悄悄脱离险境,先行北上。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军过后尽开颜”,才有了陕北的落脚点。 事后,毛主席多次提起这件事,评价极高。他曾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毛主席还用了两句古话来评价叶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评价,在所有开国元勋里,是独一份的。 这一功,不是战功,但胜似战功。它挽救的,是整个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你说,这样的定海神针,够不够格当元帅? 叶帅不仅能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在公开的政治博弈场上,同样是把好手。 抗战时期,他长期在国统区工作,跟国民党那些人精打交道。1940年,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全国参谋长会议,明摆着就是一场“鸿门宴”,想把“游而不击”“破坏抗战”的黑锅扣在八路军头上,为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舆论。 会上,国民党的将领们一个个轮番上阵,对八路军口诛笔伐,脏水一盆接一盆地泼。轮到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发言时,所有人都等着看他怎么收场。 只见叶帅不慌不忙,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大量数据和战例,从华北战场的战略地位,讲到八-路军敌后抗战的辉煌战绩,再到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战、积极“摩擦”的大量事实。他发言一个多小时,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把对方的污蔑一一驳斥得体无完肤。当场就把蒋介石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尴尬地大声质问:“有这回事吗?” 叶帅理直气壮地回答:“有!”还当场拿出了缴获的物证。 这一场“舌战群儒”,打得酣畅淋漓,把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彻底粉碎。董必武称赞这是“叶剑公舌战群儒”,毛主席也高度评价,说这个报告“得到了广大同情”。 叶帅在这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上,为我党我军争取了主动,赢得了人心。 1976年,那是个举国悲痛又暗流涌动的年份。伟人逝世,“四人帮”加紧了篡党夺权的步伐,国家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在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斗争中,叶剑英再次扮演了“压舱石”的角色。他以超凡的胆识和魄力,同华国锋等领导人一起,果断决策,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结束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扫清了最大的政治障碍。 邓小平后来说,叶帅“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这话说得再实在不过了。
叶剑英“战功不多”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只有周总理能比他牛!叶帅虽然长期担任我军
历史脑洞
2025-09-27 18:35:31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