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排勋表的重量:29年军龄里藏着的责任与滚烫 满满5排勋表 第一排:个人三等功

军师 2025-09-27 20:04:48

五排勋表的重量:29年军龄里藏着的责任与滚烫 满满5排勋表 第一排:个人三等功,正师职,个人嘉奖; 第二排:个人一级表彰,集体二级表彰荣誉,三级优秀基层官兵; 第三排: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纪念章,正连职单位军事主官经历,空军任职经历; 第四排:陆军任职经历,战略支援部队任职经历,副高职专业技术; 第五排:中级指挥教育培训经历,军龄 29 年。 你要是上手摸过勋表,就知道那不是硬邦邦的金属牌,是压着年月的温度。每一块小小的色块背后,都不是“获得荣誉”四个字能概括的——可能是晒脱三层皮的训练场,可能是守到东方发白的值班室,还可能是家人在电话里没说出口的“注意安全”。就说第一排那枚个人三等功,别觉得这荣誉“普通”,当年能拿到它,多半是在某个坎上硬扛下来的。说不定是演习到半截,装备出了故障,预案里没写的难题,他带着两个技术兵蹲在泥地里拆零件,手冻得通红也没停,最后硬是在规定时间里修好,没耽误对抗;也可能是执行巡逻任务,遇到突发情况,他把战士护在身后,自己冲在前头解决,事后胳膊上还留了道浅疤。旁边的正师职标识更不用提,从刚穿军装的新兵到师级干部,不是熬年限就能成的,得从排长带新兵起步,得知道战士冬天训练鞋够不够暖,得清楚装备的每颗螺丝怎么拧,得在关键时刻拍板不犹豫,这一路走下来,脚印都踩得扎实。 再看第二排的集体二级表彰,这比个人荣誉更戳人。一个人厉害是本事,能把一整个队伍带得有劲儿,才是真能耐。说不定那时候他是个营长,全营搞比武,他跟着战士一起跑五公里,战士们练战术他陪着摸爬滚打,晚上还在办公室改训练方案到半夜。最后考核的时候,全营成绩拿了第一,这集体荣誉下来,他比自己得奖还高兴——因为这是兄弟们一起拼出来的。旁边的三级优秀基层官兵,更是跟战士们“混”出来的口碑。基层的日子没那么多虚的,你跟战士一起吃大锅饭,一起帮炊事班劈柴,一起在宿舍里聊家乡,他们才会认你。可能那时候他还是连长,查铺的时候看见新兵踢被子,会悄悄掖好;看见战士想家,会拉着聊半宿,这些细碎的小事,比讲多少大道理都管用,这荣誉就是战士们用“靠谱”两个字堆出来的。 第三排那块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纪念章,光看着就觉得沉。非战争军事行动,说的就是抗震救灾、抗洪、抗疫这些真刀真枪护老百姓的事。说不定某年夏天洪水淹了村子,他带着部队连夜赶过去,跳进齐胸深的水里堵缺口,饿了就啃口凉面包,困了就靠在堤坝上眯一会儿,等水退了,他迷彩服上全是泥,晒得跟黑炭似的;也可能是疫情最紧的时候,他带着队伍去方舱支援,穿防护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护目镜里全是水汽,说话都费劲,也没喊过累。这种纪念章,不是靠训练成绩拿的,是靠拼着命守出来的,每一块背后都有老百姓握着他的手说“谢谢”的画面。旁边的空军任职经历也挺有意思,能跨军种干活的,都得有真本事。空军有自己的作战体系,有专属的专业知识,他从别的军种转过去,得抱着厚厚的教材啃好几个月,得跟着飞行员了解战机性能,得学怎么跟空军部队协同,这种跨界的经历,让他看问题的眼光更全,也更懂怎么打配合战。 第四排里陆军、战略支援部队的任职经历,一看就是个“全能选手”。现在的仗不是单一军种能打赢的,得各军种凑一起使劲,得懂不同领域的门道。陆军的地面作战、战略支援部队的信息保障,这俩差得远,他能在这俩地方都干明白,说明他肯钻、能学。可能在陆军的时候,他研究过装甲部队怎么在复杂地形里推进;到了战略支援部队,又开始学信息系统怎么保障通信,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回去还得给战士们讲明白。旁边的副高职专业技术,更说明他不只是“带兵的”,还是“懂技术的”。说不定他是通信领域的专家,能解决别人搞不定的复杂通信问题;也可能是装备能手,摸一摸就知道装备哪里出了毛病,这种“又会指挥又懂技术”的军官,正是现在军队需要的硬角色。 最后一排的中级指挥教育培训经历,能看出来他从来没停下学习的脚步。军队发展快,战术、装备、理念天天在更,要是不学习,很快就跟不上。可能每年他都要抽时间去院校培训,跟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官一起聊经验、学新招,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回去就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训练里,生怕落后。旁边的军龄29年,更是让人心里一暖——快30年了,差不多一辈子都交给了军营。29年前,他可能还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背着包揣着对军营的向往来当兵; 这五排勋表,不是挂在胸前的装饰,是一个军人29年的人生账本,每一块都写着“责任”,每一块都藏着“奉献”。现在有些人觉得军人的荣誉离自己远,可正是这些带着故事的勋表提醒我们:有这样一群人,把青春、岁月都融进了保家卫国的日子里,他们的勋章,其实是我们平安生活的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军师

军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