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农民认为:农民在乡村间,40万元便足以支撑衣食无忧的安居乐业生活;可在资本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被推向城镇,却需付出400万元才能站稳脚跟、安居乐业——这背后,藏着赤裸裸的金融掠夺。 这种现象的本质,远非简单的数字差距,而是生存逻辑的彻底重塑。在农村,土地、宅基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归农民自有,社交网络也扎根乡土,这些核心资源均非商品。对农民而言,40万元更像一笔“备用金”,既能用于改善生活,也能应对突发风险,安全感源于这套成本可控、相对稳定的乡土体系。 但资本主导的城镇化,却将所有生存要素都纳入了商品化轨道。当农民“进城”,原有的生存根基被瞬间切断:宅基地带来的居住保障、耕地提供的粮食蔬菜自给能力荡然无存,住房、水电、饮食、交通、物业等所有基本需求,都必须通过市场购买来满足。而400万元,本质上就是为这些原本免费或低成本的需求支付的“赎金”: 居住赎金:高价购置商品房,成了进入城市的“入场费”,没有房产便难有安稳的落脚地; 生活赎金:日常开支全靠现金支撑,每一项基础消费都成了固定支出; 保障赎金:失去土地这一“天然保障”后,抵御疾病、养老等风险,要么依赖商业保险,要么得靠巨额个人储蓄。 此时的400万元,早已不是“锦上添花”的储蓄,而是维持基本生存的硬性门槛。资本的运作逻辑,是将农民从熟悉的乡土连根拔起,再抛入高度金融化的市场。最终,人类“安居”这一最朴素的需求,被异化为需要终生偿还的巨额负债。这无疑是一种系统性的价值掠夺——用沉重的财务压力,换走了个体原本拥有的自主与安宁。 如果农民没有了土地,意味着失去了传统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那怕去城市创业发展,失败后最终失去了最后的生存空间。 农村才是农民真正的根本!
大多数农民认为:农民在乡村间,40万元便足以支撑衣食无忧的安居乐业生活;可在资本
新蕾看商业
2025-09-27 21:39: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