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朱元璋对他的孙子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住边界,抵御外敌,你可以

落叶随风呀 2025-09-27 23:19:45

有一天朱元璋对他的孙子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住边界,抵御外敌,你可以安心的在家里做皇帝,但是允文的回答在朱元璋的意料之外。因为允炆反问了一句:“要是叔叔造反,我该怎能对付”。 先说说朱元璋的分封这事儿吧。你知道他为什么非得把二十多个儿子扔到边上镇守?明朝刚立国,蒙古人还在北边虎视眈眈,朱元璋自己从乞丐爬到皇帝,深知外敌不除,内斗就没完没了。他杀光了开国功臣,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动辄株连上万人,就是为了给儿子们清场,让他们手握重兵,直接顶在第一线。洪武三年,他就封朱棣为燕王,扔到北平,管着十来万大军,专打北元残部。这招在当时看着聪明,藩王们分散开,中央好管,可你想想,儿子们一个个养出野心来,谁来收场?朱元璋晚年猜忌心重,杀了那么多手下人,却没料到自家骨肉会成隐患。这不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吗?你觉得他要是早点收权,会不会少点麻烦? 再来看朱允炆这小子上位的事儿。朱元璋本想传给嫡长子朱标,那家伙文武双全,性格温和,可惜洪武二十五年早早病死在五台山。朱元璋一气之下,直接跳过其他儿子,挑孙子朱允炆当皇太孙。那年朱允炆才十五岁,书生气十足,从小读儒家经典,讲究仁政节俭,跟爷爷的铁腕作风大相径庭。为什么不选朱棣呢?朱棣打仗猛,北伐时亲手宰敌酋,朱元璋欣赏他武功,可也知道这儿子野心不小,早年就封到北边,断了太子念想。史书上说,朱元璋对朱棣有戒心,觉得他太强势,不适合坐龙庭。你说,这选择对不对?朱允炆看着文弱,可至少是嫡系,朱棣再能耐,也得守祖制。要是换成朱棣上位,大明会不会更乱套? 朱允炆那句反问,可不是空穴来风。你想想,他从小在宫里长大,叔叔们一个个封王在外,手里兵马粮草堆成山,朱棣那燕王府,弓马声天天响,哪像个闲人?朱允炆肯定早闻风声,知道这些叔伯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分封时,本意是让他们“藩屏王室”,可实际呢?藩王们在地方上拉帮结派,养私兵,中央鞭长莫及。朱允炆一问“叔叔造反怎么办”,直戳朱元璋痛处。他自己都没细想过这茬,只能反过来问孙子该咋办。朱允炆答得滴水不漏,先用德行拉拢,再用礼法管着,犯错就削地盘,再不行就换人,最后动刀子。这套话说白了,就是层层递进的防患,可你看,纸上谈兵容易,落地难办。朱元璋听了还挺满意,觉得孙子靠谱,可这不也暴露了分封的毛病?权力下放太多,皇帝年纪轻轻的,怎么平衡?要是你是他,会不会从这儿开始改改规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一死,朱允炆二十一岁就登基,改元建文。他根基浅,身边大臣像齐泰、黄子澄这些书生,怂恿他赶紧削藩,免得叔叔们坐大。先从弱的周王朱橚下手,建文元年八月,以“僭越礼仪”罪名,派兵围王府,把人抓了贬到云南。接着代王朱桂全家自焚,齐王朱榑途中被截,岷王朱楩吓得自己上表请罪,兵马全收。这波操作看着快刀斩乱麻,可你想想,藩王们本来就盯着南京,这不等于捅马蜂窝?朱允炆手握百万大军,粮草足,全国资源都往这儿砸,为什么还慌?因为他急了,削得太猛,树敌太多。朱棣在北平接到消息,表面上还装孙子,暗地里拉队伍。你说,这削藩是必须的吧,可节奏不对,等于逼人上梁山。 朱棣起兵那叫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七月开始,到四年六月结束,整整四年拉锯战。他起初手下就八百亲兵,借“清君侧”名义,攻下北平九门,燕军南下。第一仗郑村坝设伏,朝廷先锋耿炳文大军中箭雨,溃不成军。接着白沟河,李景隆带二十万围城,朱棣粮尽上城头指挥,夜袭敌营,火光冲天,朝廷军丢盔弃甲。朱棣步步南进,渡河攻济南,城墙塌了,守军投降。建文四年兵临南京,城里人心浮动,朱允炆优势明明大,却屡次失机。为啥?朝廷将领腐败,情报漏风,朱棣买通太监,知道守备空虚,一锤定音。你看,朱棣这人野心大,从小随父打仗,精于权谋,朝廷这边书生当道,决策迟钝。朱允炆不是没兵,是不会用,削藩后地方怨声载道,士气低落。这不就是内耗的代价?要是朱允炆缓点来,边打边拉拢,会不会不一样? 靖难打完,朱棣进南京,登基改元永乐。他没忘旧账,清算建文旧臣,铁铉被抓后反坐着对朱棣,硬气到死。方孝孺一家三百多口,全抄斩。朱棣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表面风光,可你想想,他篡位上台,骨子里总提防别人学他。永乐十九年北征,途中病死在榆木川,车驾一停,士兵哭成一片。朱允炆呢?下落成谜,宫里大火,传他自焚了,或出家云游,或逃海外,反正没影儿。这结局听着荒唐,可不正反映了皇室那点破事儿?朱元璋想稳江山,结果孙子一问,就露馅了。分封本是好意,成了祸根;继承本该顺理成章,搅出腥风血雨。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落叶随风呀

落叶随风呀

恰饭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