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解放台湾,没有那么容易!”如果解放军若登岛作战,将面临“台独分子”设置的两项巨大挑战,任何一项无法解决,或许都做不到快速统一,还可能造成伤亡。 台湾岛屿位于东亚大陆架边缘,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与大陆隔台湾海峡相望,海峡宽度平均180公里,最窄处130公里。海峡水域受季风影响,冬季风力强劲,夏季台风多发,浪高常达数米以上。这种地理环境自1949年以来,一直是两岸分隔的天然屏障。台湾当局在外部势力支持下,持续强化军事部署,美国提供导弹和火箭系统等援助,推动岛上工事建设。东海岸面向太平洋,地形以陡峭崖壁为主,西海岸则多浅滩和礁石区,潮汐变化剧烈。近年来,两岸紧张局势升级,大陆多次表达统一意愿,台湾方面则增加军备投入,修建掩体和障碍物。岛上经济依赖贸易,港口活动频繁,但军事设施分布广泛,巡逻舰艇和飞机出动增多。民众生活虽相对稳定,许多人期盼和平,但分离势力利用地形和设施,制造防御壁垒。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任何跨海行动面临多重考验。 东海岸作为台湾防御重点,崖壁高度多在数百米,特定区域如清水断崖平均超过800米,形成一道灰色屏障。浪花冲击崖底,海鸟盘旋其上。台军在崖后部署火箭炮,如M142系统,射程覆盖滩头水域。混凝土工事嵌入岩壁,钢筋固定,灰尘覆盖施工现场。导弹阵地从暗处伸出,瞄准海面。如果登陆部队接近,炮火将从高处发射,碎片散落水面。推进崖脚需攀爬,碎石滚落增加风险。洞穴内弹药堆积,操作员调整位置,连续射击阻挡滩头。部队需分散突进,绕过工事,子弹击中岩石。这样的地形优势,让台军能从反斜面位置发起攻击,覆盖整个登陆区域。外部援助强化这些设施,使东海岸成为难以逾越的防线。 西海岸和南海岸礁石带延伸30公里以上,退潮时礁盘裸露,边缘尖锐如刃。珊瑚礁区水深浅,潮差大,两栖车辆履带易卡住断裂。人工水泥结构隐藏其中,如矩阵般布置,阻挡舰艇靠岸。士兵涉水推进,礁石划破装备,海水混入血迹。台军从岸边机枪扫射,子弹掠过水面。部队搭建浮桥,钢板铺设,但潮水上涨易断开,物资掉落。推进数百米后,礁带仍阻挡主力,需用爆破开辟路径,烟雾遮挡视线。这样的障碍结合自然礁石,形成复杂防线。专家建议使用人工礁进一步强化,但已有水泥块体作为陷阱。登陆行动在此区域将放缓节奏,增加协调难度。 另一重大挑战源于岛内军事布局,台北万华区一弹药储存点邻近学校,距离仅800米。库房堆积数万吨爆炸物,围墙高筑,警卫巡视。周边居民区密集,学校操场活跃。分离势力将设施置于民用区,卡车运送物资绕行人群。如果战斗波及,爆炸风险覆盖周边,平民成为潜在屏障。部队进入城市,街道狭窄,高楼林立,开火需谨慎。狙击手从窗口射击,玻璃碎裂。推进巷弄,家具翻倒,尘埃飞扬。城市战拉长战线,台军利用高点反击,手榴弹投掷掀起烟尘。部队呼叫支援,直升机盘旋,但易暴露。夜间枪战零星,士兵擦拭武器。分离势力地下指挥室发出指令,士兵巡逻居民区。这样的战术增加顾虑,拖延统一进程。 滩头战斗延续,部队突破礁带,上岸碾压沙地。东海岸工事崩塌,混凝土碎块散落,台军撤退丢弃装备。导弹阵地瘫痪,烟雾飘出。城市边缘坦克推进,炮管瞄准前方。弹药库外围警戒,工兵拆除工具敲击。平民疏散,车辆鸣笛。推进深入,分离阵地瓦解,士兵举手走出。海峡封锁舰艇巡航,水面平静。行动付出代价,伤员包扎,血迹染布。部队挖掘阵地,沙袋堆起。夜间巡逻,风吹树梢。分离势力设路障,火焰窜起。部队压制,炮弹震动地面。巷战激烈,士兵翻越围墙。狙击点清除,梯子搭壁。弹药库拆除,内部转移。街道清扫,标记通过。挑战虽多,但防御逐步瓦解。
“想要解放台湾,没有那么容易!”如果解放军若登岛作战,将面临“台独分子”设置的两
艺术创意灵感库
2025-09-28 00:01: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