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去世后,卫氏家族被诛杀,刘彻:他帮我平匈奴,我却杀他全家   元封五年(公元

重楼读世界 2025-09-28 00:46:29

卫青去世后,卫氏家族被诛杀,刘彻:他帮我平匈奴,我却杀他全家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的大司马府邸白幡低垂,抗击匈奴的战神卫青溘然长逝。   卫青出身寒微,少年时期不过是宫廷中的一名驿卒,身份卑贱,不值一提。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他的姐姐卫子夫入宫后深得帝王宠爱,他的名字也首次传入了帝王的耳中。   真正让卫青崭露头角的,是战争。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决定主动对匈奴发起进攻,改变多年来的防守战略。此时的卫青,刚刚被破格提拔为车骑将军。他首次领兵作战,从云中郡出兵,一战成名,成功俘获匈奴数千人,收复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   这一战,注定了他此后的身份不再是小小的驿卒,而是帝国的名将。   此后数年,卫青屡建奇功。他率领汉军深入漠北,多次击败匈奴主力,收复失地、修筑城池、驻军防守,稳定了北疆局势。他用兵奇巧,行事稳健,多次全身而退,极少出现失误。   一次次的胜利,让匈奴闻风丧胆。卫青之名,不仅在汉朝宫廷中成为赫赫有名的战将,也在草原上成为了令人畏惧的象征。   汉武帝刘彻下诏以诸侯王规格治丧,命人在茂陵东侧修建阴山形状的冢墓。   当送葬队伍行至长安横门时,满城百姓自发沿途祭奠,这位从平阳侯府骑奴成长起来的大将军,用七战七捷的功绩赢得举国敬重。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吊诡。九年后的大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未央宫前殿的刀光剑影彻底斩断卫氏血脉。卫青长子卫伉被剥夺继承的宜春侯爵位,与两个弟弟卫不疑、卫登一同消失。   在史书记载中,曾经"大将军门下宾客皆去事骠骑"的盛况,转眼化作"卫氏悉灭"的悲歌。这场悲剧的伏笔早在卫青权倾朝野时已然埋下。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决战结束后,汉武帝开始刻意提拔霍去病分化军权。他设立大司马官职让卫霍同掌兵权,甚至特许霍去病麾下将士优先挑选精粮。   这种制衡手段体现帝王心术的冷酷。卫青晚年选择急流勇退。他拒绝门客苏建劝其养士的建议,平阳公主再嫁时坚持"自降婚仪"。   当李广之子李敢击伤他时,他隐忍不发避免朝堂动荡。这些谨慎举动未能消除刘彻对外戚坐大的忧虑,反而让卫氏失去自保能力。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成为灭门导火索。丞相公孙贺父子被诬诅咒天子,牵连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   时任詹事的卫青长子卫伉卷入此案,与两个弟弟同时处斩。深居长乐宫的卫子夫听闻噩耗后,交出皇后玺绶投缳自尽。   长安东市的刑场血迹未干,刘彻便开启对卫氏势力的全面清算。太仆公孙敬声被腰斩于市,参与盐铁会议的贤良文学遭罢黜。就连卫青旧部如路博德等将领也受牵连贬谪,北军五校尉全部更换为李氏外戚成员。   这场政治风暴的残酷性令人窒息。卫青三子被诛时最大不过三十余岁,卫少儿之孙霍山兄弟虽因霍光显贵暂免,终究在宣帝朝被迫自尽。倒是卫青侧室所出幼子卫登支脉,因早逝得以保全血脉传至东汉。   细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太史公留下"苏建尝责大将军不荐士"的记载。卫青回答"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的警句,道出他始终活在田窦覆辙的阴影里。   当他病重时刘彻亲自探视的温情,与后来族灭卫氏的决绝形成刺眼对比。未央宫渐台的水波依旧荡漾,但再也映照不出卫子夫教导太子的身影。   建章宫前的铜驼沉默伫立,见证着"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的民谣如何变成谶语。当刘彻晚年发布轮台诏书反省征伐之过时,不知可曾想起那个为他踏平龙城的骑奴将军。   历史学者在渭水南岸的卫青墓前驻足,总会思考功臣与帝王关系的永恒命题。   卫氏家族的兴衰宛如汉镜,照见集权制度下"狡兔死,走狗烹"的宿命。而卫青墓旁那座无名陪葬冢,或许正埋葬着刘彻未曾言说的悔愧。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重楼读世界

重楼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