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 德国正式宣布了!   德国大转向:告别“韬光养晦”。   当地时间9月

波览历史 2025-09-28 00:47:09

不敢相信 德国正式宣布了!   德国大转向:告别“韬光养晦”。   当地时间9月25日,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太空大会上的表态,给欧洲乃至全球安全格局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350亿欧元的太空安全投入,这笔钱差不多是德国去年民生福利支出的五分之一,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这个战后一直奉行“防御性国防”的国家,彻底扔掉了“韬光养晦”的标签,摆出了要在太空领域争话语权的架势。   这场转向最直接的推手,是德国对美国“靠不住”的清醒认知。   过去几十年,德国在军事上一直搭美国的“便车”,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时,德军的卫星侦察情报全靠美国提供,精确打击也得依赖美国GPS系统。   但特朗普时期对盟友的反复无常,让德国彻底看清了依附关系的脆弱。去年北约峰会上,美国又提出要欧洲盟友承担更多防务成本,甚至暗示若军费不达标,可能减少安全保障。   这种“有偿保护”的信号,戳破了德国对美安全依赖的幻想。皮斯托里乌斯的计划里,特意提到要在太空司令部内建完全自主的军事卫星作战中心,说白了就是不想再看美国脸色。   毕竟,连日常通信、电力调度都靠美国卫星的日子,一旦关系生变,德国随时可能陷入被动。有网友评论,“以前是跟着美国跑,现在是想自己带队,这钱花的是‘安全感’”。   德国的野心,还藏在国内政治的协同动作里。   就在皮斯托里乌斯宣布太空计划的同一天,总理默茨在东部视察时公开呼吁,要针对“俄罗斯军队的侵略行为”建立有效威慑,内政部长多布林特则在联邦议院直言,欧洲正在进行防御敌对无人机的“军备竞赛”,德国必须加码投资。   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德国政府从上到下的战略共识。俄乌冲突三年来,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动作让德国坐立难安,皮斯托里乌斯多次提到,俄军不仅在研发反卫星武器,还派航天器跟踪德国军方的通信卫星,甚至干扰过德军系统。   这种直接的威胁,让德国意识到光靠防御不够,必须主动布局。   更现实的是,默茨政府正试图通过强硬安保姿态凝聚国内共识,毕竟经济下行压力下,用“安全危机”动员资源,比单纯谈发展更容易获得议会支持。   但德国想当“欧洲太空领袖”,首先得迈过内部的技术坎。计划说得好听,要建多层次卫星网络、搞自主太空运输能力,可实际情况是德国航天产业底子太薄。   今年4月,本土企业伊萨尔的“光谱”火箭发射失败,暴露了发动机技术的短板,现在德国的卫星制造还得依赖法国泰雷兹集团,关键零部件进口率超过60%。   有业内人士算过账,350亿欧元里,至少四成要用来买国外技术,真正能投入自主研发的资金并不多。   尴尬的是军民转化的脱节,德国虽然有不错的精密制造基础,但航天领域的军用技术很少能转为民用,不像美国那样能靠商业航天反哺军事研发。   皮斯托里乌斯想靠军民两用技术降低成本,可目前连实验室里的抗干扰技术都没成熟,落地更是遥遥无期。   有网友吐槽:“连自己的火箭都射不明白,现在说要建太空防御体系,有点像刚学走路就想跑。”   德国的计划还暗藏着对俄罗斯的针对性制衡,却可能不小心点燃太空军备竞赛的引线。皮斯托里乌斯在发言中三番五次点名俄罗斯,指责其“搞太空间谍活动”“研发攻击性武器”,字里行间都把俄罗斯当成了主要对手。   可俄罗斯这边也不含糊,去年就成功测试了反卫星导弹,今年又部署了新的太空监测系统。德国高调发展进攻性太空能力,很可能逼着俄罗斯加快部署更多反制武器。   而这种“以武制武”的逻辑会传染,欧盟其他国家可能跟着加码,原本相对和平的太空领域,说不定会变成新的“战场”。   有国际安全专家指出,太空不像陆地有明确边界,一颗反卫星武器产生的碎片,可能威胁所有国家的卫星,德国的计划看似是为了安全,实则可能让大家都更不安全。   德国还想借着这个计划,把自己打造成北约和欧盟的“太空支柱”。皮斯托里乌斯反复强调要深化国际合作,其实是想拉着欧洲国家一起出钱出力,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太空防御圈。   但欧洲内部的心思并不一样,意大利有自己的航天企业,不想被德国主导;西班牙更倾向于继续和美国合作。   去年欧盟讨论太空预算时,就因为各国争利益吵了三个月,最后只达成个模糊框架。这次德国想靠350亿欧元当“诱饵”整合欧洲力量,恐怕没那么容易。   毕竟欧洲各国在安全问题上的分歧,比想象中更深。   皮斯托里乌斯的计划,本质上是德国在美俄博弈间隙的一次“破局尝试”,既想摆脱美国控制,又想压制俄罗斯影响,还想主导欧洲安全。   但技术短板、内部分歧、军备竞赛风险,每一个都是绕不开的坎。这笔钱能不能花出效果,不是靠口号就能决定的。   信息:德国防长:斥资350亿欧元强化太空军备 2025-09-26 18:25·中国青年报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