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年,31岁的年羹尧成为封疆大吏,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却把年羹尧演绎成胤禛府里的包衣奴才,但其实这是虚构的。 年羹尧生于康熙十八年,汉军镶白旗人,先祖从安徽怀远迁来,家族在清朝官场已有基础。他的父亲年遐龄当过湖广巡抚,管着大片地方政务,这给年羹尧提供了起步优势。从小他就埋头苦读经史,在康熙三十八年乡试中,21岁考中举人。那时候科举竞争激烈,年羹尧靠扎实学问脱颖而出。次年会试,他22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从庶吉士干起,逐步升到检讨和侍讲学士。康熙皇帝亲自过目他的文章,觉得这年轻人有潜力,就多加留意。 进士后,年羹尧被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看上,明珠把孙女嫁给他,这孙女的父亲是词人纳兰性德,在文坛名气大。联姻让年羹尧的背景更稳固,他父亲在地方当大官,姻亲是朝中重臣,本人又得皇帝赏识。仕途上,他从翰林院编修开始,处理文书和政务,逐步积累经验。康熙四十二年,他外放当知县,管地方民事,之后回京升内阁学士。康熙四十七年,任甘肃巡抚,负责边疆事务。这一路升迁快,靠的是真本事和关系网,到31岁就管一方。 年羹尧的家族在清初就入旗,汉军身份让他有机会接触满汉文化。他中进士时,比张廷玉早几年,张廷玉29岁才中进士,可见年羹尧起点高。康熙喜欢这种年轻有为的官员,常在奏折上批示鼓励。年羹尧处理地方事宜时,注重实效,不搞花架子,这点在官场中突出。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31岁升四川巡抚,这在清朝算年轻封疆大吏。他本该管民政,可他揽起军务,修粮道,调兵马,巡视边防,确保四川稳定。提督本该管军,他越权也没挨罚,康熙在奏折上批“尔能如此,朕实嘉之”,这等于公开支持。年羹尧就这样在地方站稳脚跟,凭实力办事。 电视剧《雍正王朝》把年羹尧写成胤禛王府的包衣奴才,从小效忠鞍前马后,这和历史不符。实际年羹尧在康熙朝独立爬上来,中进士时胤禛只是贝勒,两人没啥交集。他靠科举和功绩升官,不需依附皇子。直到四川巡抚任上,汉军镶白旗划给胤禛,他才名义上成属下。可年羹尧不写请安折子,只用官职署名,不自称奴才。他的父亲和兄长见胤禛都自称奴才,他却保持距离。 胤禛看旗籍册子,见年羹尧名字,就发火,责问他眼里有没有主子。年羹尧自恃能力强,觉得凭本事吃饭,不用溜须拍马。他真正的靠山是康熙,得皇帝信任,在朝堂上直言不讳,不卷入九子夺嫡。康熙召见他问四川事,他详实汇报,康熙常赐座谈心。这让年羹尧在官场更有底气,不必过分亲近胤禛。 年羹尧的做法在当时算大胆,官场规矩严,他却优先康熙的赏识。电视剧虚构他为奴才,是为了剧情需要,突出雍正的掌控力。但历史中,年羹尧是业务骨干,康熙朝的宠臣,胤禛那边他没那么亲密。康熙晚年喜欢主动请缨的官员,年羹尧正好对上眼。 1718年,抚远大将军胤禵出兵西藏,年羹尧管后勤,探敌情,运粮草,在雪山峡谷确保补给顺畅。战事胜了,他向康熙邀功,说四川军务乱,巡抚名不正言不顺,求总督衔。康熙同意,次年升他四川总督,一年后成川陕总督,43岁手握重权。 胤禛见年羹尧升迁,却不自称奴才,气不打一处来。年羹尧觉得凭实力立足,不愿搅和皇子争斗。他继续依赖康熙,在奏折上直陈意见,康熙常批示嘉许。年羹尧揽军务,管民政和边防,逐步巩固地位。 在皇权体系下,年羹尧缺少对规则的敬畏,只能活成一声叹息。他自认是康熙亲信,在处理政务时保持独立,不巴结胤禛。这在官场中风险大,康熙在时还好,形势一变就难说。 年羹尧的升迁轨迹显示,清朝用人看能力和忠诚。他从巡抚到总督,靠战功和皇帝信任,但忽略旗籍主属关系,埋下隐患。康熙六十年,他总督川陕,管大片军政,地位稳固。可胤禛那边关系紧张,他仍不改作风。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6评论】【25点赞】
让我们荡起双桨
雍正小蝶年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