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北京密云一农林女工人参加高考,没想到竟成为高考恢复后第一位文科状元,不仅语文成绩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还被《人民日报》刊登,如今她过得怎么样了? 1975年,刘学红刚从中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对知识和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北京密云高岭公社四大队插队的路。 初到高岭,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岭,泥土厚重,空气中带着湿润的林木气息,而她要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农村生活和高强度的劳动。 清晨的公社格外宁静,天还蒙蒙亮,刘学红就随着村里的老乡起身。她身着布衣,肩上背着草篮,手握锄头,和大家一同走向林地。 那片林子有的地方坡度陡峭,杂草丛生,土地坚硬而黏重,每一锄下去,都需用尽全身力气。刚开始,她常常因为力度不够,锄头总是被硬土弹回,手掌很快磨出了血泡,浑身汗水浸透了衣裳。 林间搬运木材和柴禾更是异常艰难。刘学红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木柴走上蜿蜒的山路,脚下是湿滑的泥土和碎石,稍不留神就会打滑摔倒。 尤其是在雨后的山路上,她常常需要一手扶着树干,一手扛着木柴,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 每到此时,她总会感到全身的肌肉酸痛,甚至连呼吸都显得沉重。然而,每次她看到村民们的坚定与勤劳,内心便生出一股坚持下去的力量。 除了林业劳动,她还要参与公社的田间农活。夏季的烈日下,她和大家一起除草、锄地、播种。 太阳炙烤着大地,她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湿透,头发贴在额头上,汗水顺着脊背滑下,每一锄地都像在与沉重的土地较劲。 秋天收割时,她要弯腰将谷物一把把地割下,然后背着装满稻谷的麻袋翻山越岭送到公社堆放点。长期的弯腰劳作让她腰酸背痛,膝盖也因反复跪地而磨出厚厚的老茧。 夜幕降临后,劳作了一天的她常常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尽管生活艰难,刘学红始终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向周围的人请教,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然而,由于当时的推荐制度,她未能获得上大学的机会。 许多人劝她放弃,认为她应该安于现状,但她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全国,刘学红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大学,开始了紧张的备考生活。 由于当时复习资料匮乏,刘学红通过向他人借阅试卷,手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她白天参与劳动,晚上挑灯夜读,常常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在考试前一个月,她向单位请假,回家全身心投入复习。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在语文科目中,她的作文获得了99分,差一分满分。 这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作文,真实地描绘了她在农村插队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她对劳动人民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该作文被《人民日报》选为范文,全国仅有三篇被选中。 凭借优异的成绩,刘学红被北京大学录取,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在北大,她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学毕业后,刘学红被分配到中国青年报工作,开始了她的新闻职业生涯。
1977年,北京密云一农林女工人参加高考,没想到竟成为高考恢复后第一位文科状元,
屏风隔断相思
2025-09-28 12:18:20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