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一天,一个名叫黄有的战士不幸被日军俘虏,就在鬼子举起刺刀,准备将他杀

历史脑洞 2025-09-28 12:20:58

1937年的一天,一个名叫黄有的战士不幸被日军俘虏,就在鬼子举起刺刀,准备将他杀害的时候,黄有突然站了起来,对着日军说:“别杀我!我还不想死!我愿意带你们去找抗联基地,换取活命的机会!” 1937年的冬天,东北那嘎达,天寒地冻,能把人的骨头缝都冻住。当时东北抗联的队伍正在跟日军周旋,情况紧急,大部队要往深山里转移。总得有人断后吧?黄有就是那个留下来放哨的。结果,大部队前脚刚走,鬼子后脚就包围了村子。人家人多枪多,黄有双拳难敌四手,就这么被俘了。 抓到黄有,日本军官乐坏了。为啥?因为他们查过黄有的底。这哥们儿,是个地主出身,家里有田有产。在鬼子看来,这种人最怕死,最舍不得家业,跟山里那些穷哈哈的抗联战士压根不是一条心。他们觉得,黄有肯定是半推半就,被逼着参加抗联的。只要稍加威逼利诱,肯定能撬开他的嘴。 可他们千算万算,算错了一件事:黄有的出身,和他心里的那团火,完全是两码事。 早在1935年,黄有就跟家里摊牌了:“没有国哪有家,当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啊!”说完,他卖了家里的粮食,换成钱和物资,头也不回地加入了汤原游击队,后来成了抗联的中坚力量。为了表明决心,他甚至亲手烧了自家的祖宅大院,断了自己所有退路。这种狠人,是鬼子用“荣华富贵”能收买的吗? 所以,当黄有在鬼子面前表现出那一副贪生怕死、愿意带路的样子时,其实一场大戏已经在他心里拉开了序幕。他不是在求生,他是在给300多号鬼子挖一个巨大的坟坑。 鬼子信了。他们押着黄有,浩浩荡荡三百多人,带着精良的装备和充足的补给,意气风发地钻进了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他们以为自己跟着的是一个向导,一个活地图。他们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进一个精心设计的死亡迷宫。 黄有这人,心思缜密得很。他带着鬼子在雪地里东绕西绕,专挑那些难走的路。几天下来,他们离真正的抗联基地“四块石”越来越远。更有意思的是,黄有一路上从不吃自己带的干粮,到了饭点就跟鬼子要吃的。罐头、饼干,来者不拒,吃得饱饱的,养足了精神。鬼子也没多想,觉得这是“归顺”的表现。可黄有心里清楚,自己的体力,是计划成功的关键;而鬼子的补给,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五天过去了,补给消耗了大半,可抗联的影子都没见着。鬼子开始急了,一个军官不耐烦地用枪托捅了捅黄有:“还有多远?” 黄有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指着林子深处,一脸诚恳地说:“快了,快了,翻过前面那个山头就到了。” 鬼子们精神一振,加快了脚步。果然,没多久,他们看到了一排房子。这下,所有人都兴奋起来,以为找到了老巢,立马架起机枪,摆开进攻队形。喊了半天话,里面静悄悄的。等他们小心翼翼地摸进去,才发现,这地方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就是一个废弃的空营地。 这地方,其实是黄有以前带人建的,早就没人了。 日本军官气得脸都绿了,拔出枪就顶在黄有的脑袋上。黄有却一脸无辜和委屈:“长官,我被你们抓了这么多天,队伍转移了,我哪知道啊!”这话说得,逻辑上没毛病。鬼子虽然气,但也拿他没办法,毕竟还需要他这个“向导”。 当天晚上,又累又饿的鬼子在一个背风的山坡上宿营。到了半夜,黄有借口上厕所,趁着哨兵打盹,一头扎进了黑暗的林海里。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狂奔了两个小时,手脚都冻得没了知觉,终于体力不支,昏倒在雪地里。 幸运的是,一位路过的抗联侦察兵发现了他,把他救回了营地。黄有醒来后,用微弱的声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鬼子……在山里……没吃的了……快去……包饺子……” 抗联领导一听,立刻组织部队出击。此时的日军,在冰天雪地里被拖得人困马乏,又冷又饿,早已没了战斗力。抗联战士们如神兵天降,一顿猛攻,打死几十人,剩下的鬼子在绝望中四散奔逃,最终没能走出那片林海,大部分都被活活冻死、饿死在了深山里。 黄有虽然活了下来,但他的四肢因为严重冻伤,已经开始溃烂。在缺医少药的营地里,战友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情况一天天恶化。后来,大部队需要转移,战友们劝他下山找个亲戚家养伤。黄有却摇了摇头,他说:“不行,那会给他们带来危险。” 最终,组织留下两名战士照顾他。可是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营地里很快就断粮了。为了给黄有找吃的,一位战士下山,再也没有回来。另一位战士接替他,也牺牲在了路上。 行动不便的黄有,在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后,很快就因为饥饿和伤情恶化,静静地牺牲在了那个孤零零的营地里。当抗联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带人返回探望他时,只看到了一具冰冷的遗体。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