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4号,俄罗斯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已经向中国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合同。当地时间 9 月 24 号佩斯科夫口中 “史无前例的合同”,正是谈了近二十年的中俄蒙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 2006年,当时俄罗斯手握欧洲市场这张“王牌”,对华报价高达每千立方米285美元,而中国心理价位仅130美元,双方首次谈判不欢而散。此后十年间,俄罗斯始终将欧洲视为能源出口的核心市场,2021年其对欧管道气出口量仍高达2000亿立方米。 德国甚至彻底切断俄油气进口,欧洲市场从“溢价市场”沦为“鸡肋”。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回暖带动天然气需求激增,2024年进口量突破2000亿立方米,现有中亚管道与海上LNG已难以满足需求。 “俄罗斯需要新买家,中国需要稳定气源,这场合作是市场规律下的必然选择。”能源分析师李明指出。2024年6月,中俄双方在北京重启谈判,价格分歧成为最后障碍。 中国提出“照付不议”的30年长期合同,要求价格低于欧洲市场;俄罗斯则希望维持每千立方米200美元以上的报价。最终双方各退一步,以180美元的价格达成协议,这一数字既低于欧洲市场,又高于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出口价。 项目推进过程中,路线选择曾引发激烈争论。原计划管道从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直通中国新疆,但该方案需穿越阿尔泰山脉,施工难度大、成本高。 2021年,俄罗斯提出改道蒙古国的方案,尽管管道长度增加至2600公里(蒙古境内950公里),但地形平坦、地质稳定,建设成本反而降低15%。 蒙古国的态度成为决定性因素。2022年7月,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公开表态支持项目,承诺提供税收优惠并简化审批流程。作为回报,蒙古每年将获得3-5亿美元的过境费,相当于其GDP的3%-5%。 这笔收入不仅能覆盖60%的公路建设预算,还能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对蒙古来说,这是从‘资源过境国’向‘能源枢纽’转型的绝佳机会。”蒙古经济学家巴特尔分析。 2025年9月2日,中俄蒙三国在北京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明确管道经蒙古国延伸至中国“西气东输”主干网。这一决策不仅缩短了1000公里的运输距离,更将华北、华东这些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纳入供应范围,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相当于满足1亿户家庭的需求。 协议的“史无前例”性,还体现在结算方式的创新上。过去全球能源贸易90%以上使用美元结算,美国通过美元与能源的绑定掌控国际金融体系。 而中俄能源合作早已开始“去美元化”实践——2019年“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启用时,双方约定30%的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此次“西伯利亚力量2号”合同,更将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至50%。 “这相当于在美元体系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国际金融专家王海涛指出。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LNG占比已从2021年的11%降至6%,而俄罗斯对华管道气出口量将在2030年达到88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0%以上。“当更多国家效仿中俄模式,美元在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将受到根本性挑战。” 这条管道的深远影响,远不止于中俄蒙三国。项目启动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已表达接入意愿,计划通过扩建现有管道将天然气输送至“西伯利亚力量2号”网络。 欧洲方面,美国彭博社承认该项目将“颠覆全球LNG市场”,德国《明镜周刊》则担忧“欧洲能源安全将进一步受制于地缘政治”。 对中国而言,500亿立方米的年供应量相当于减少6400万吨褐煤燃烧,每年可减排9500万吨二氧化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对俄罗斯,160亿美元的年收入将填补欧洲市场萎缩带来的财政缺口。对蒙古,过境费与基建投资将推动其GDP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 “这不是简单的能源买卖,而是一个稳定三角的形成。”俄罗斯能源战略研究所所长伊万诺夫如此评价。当三国利益深度绑定,任何外部势力都难以轻易撼动这一合作体系。 2026年管道将正式开工,2030年通气后,中国厨房的灶火、发电厂的燃料、工厂的锅炉,都将流淌着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能源。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谈判,最终用一份30年的合同,为欧亚大陆书写了新的能源规则。 当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这样的务实合作,或许正是破解“能源焦虑”的钥匙。您如何看待这场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合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沙特这就不装了?我跟巴基斯坦结拜的时候,把某东大也结拜在内了沙、巴两国的共同防
【26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