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月,任弼时被捕,敌人派兵将他押往安庆。船上,许多旅客上前围观。任弼时忽地瞥见人群中有一个人很面熟,他正准备打招呼,突然想了想,不能这样冒失。 那是他的同乡,叫彭佑亭,以前在长郡中学当过校工,后来做生意,两人还算熟络。 任弼时想了想,这一声喊出去,会是什么后果?敌人立刻就会警觉,彭佑亭不仅救不了他,自己也得搭进去。他那惊人的冷静,在那一瞬间压倒了求生的本能。 他赶紧使了个眼色,微微摇头,示意彭佑亭别出声。然后,他扭头对着押解的士兵,用一口湖南汨罗方言大声嚷嚷起来:“哪个是共产党囚犯?你们不讲理乱抓人!我叫胡少甫,是长沙伟伦纸庄的朝奉,到南陵县是给我姑妈送钱的!” 这话一出,大部分人听不懂,但彭佑亭听懂了。“胡少甫”、“长沙伟伦纸庄”,这几个词像密码一样,瞬间传递了最重要的信息:我的假身份是什么,你们要按这个身份来救我。彭佑亭是个机灵人,立刻明白了老乡的难处和计策。他不动声色,趁着混乱,悄悄凑近,任弼时找机会把用铅笔在小纸片上写好的口供信塞给了他。彭佑亭拿到信,提前下船,连夜就奔长沙去了。 这种沉稳,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早在1918年,他才14岁,南北军阀在长沙混战,学校被占,同学们都跑光了,他一个人留在学校复习功课,还写信催同学返校,说“数年所学皆须温习,倘不能毕业,殊有害于前途”。这种“钝感力”,其实就是一种能屏蔽外界干扰,专注于核心目标的超强能力。 三年后,1921年,17岁的他要去苏俄留学,路过中俄边境,被当成“鼠疫患者”给扣下了。同行的萧劲光他们都过去了,急得不行。结果两天后,任弼时自己找来了。怎么脱身的?他说耍了个小聪明。量体温的时候,他偷偷把体温计的水银那头露在腋窝外面,体温自然就“正常”了。盘问他的人找不出毛病,只好放人。 所以,到了1928年在安徽被捕,面对敌人的老虎凳、踩杠、夹棍,他能咬紧牙关,一口咬定自己是“胡少甫”,也就顺理成章了。 1929年底,他在上海又被捕了。这次更险,他是去参加共青团省委的会,结果那个秘密机关被端了。他一走到门口,就觉得气氛不对,院子里出奇地安静。在被特务扭住胳膊的一瞬间,他做了两个动作:一是把口袋里的机密纸条塞进嘴里咽了下去,二是在被推上囚车时,假装滑倒,把一只鞋甩在了门口。这只鞋,就是一个无声的警报,告诉后面来的同志:这里有危险,赶紧撤! 这两次入狱,他把敌人的监狱变成了斗争的新战场,也锤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也正因为如此,党和人民才对他无比信任。叶剑英元帅后来评价他,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当然,铁人也有柔情。他的冷静和智慧,不只用在对敌斗争上,也体现在他对家人的爱里,只是这种爱,融化在了更大的家国情怀中。 他的妻子陈琮英,是家里的童养媳,文化程度不高。但任弼时从没嫌弃过她,1926年在上海结婚后,就带着她一起干革命。陈琮英跟着他送信、搞油印,从一个旧式妇女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1928年他第一次被捕,陈琮英接到消息,抱着一岁多的女儿苏明,爬上拉煤的火车就赶回长沙,四处奔走营救。可惜,孩子因为一路颠簸劳累,感染风寒夭折了。任弼时对妻子说:“我们是革命的夫妇,同是党的儿女,我们的爱情是融化在对党、对人民的爱情里的。” 他对子女的教育,也一样充满了“长线思维”。女儿远志15岁才见到他,他就要求孩子在学校学会吃苦。在转战陕北的炮火声中,他还坚持给女儿写信,信里不是嘘寒问暖,而是叮嘱她“读书主要在乎自己用心”,还在“安心好好学习”几个字下边加了着重号。 然而,就是这样一头不知疲倦、为新中国设计蓝图的“骆驼”,自己的身体却被严重透支了。两次入狱的酷刑,长征的艰苦,延安的操劳,给他的身体埋下了严重的病根。1945年,苏联医生就诊断出他有严重的脑血管硬化和高血压。毛主席和中央让他休息,他歇了一个礼拜就待不住了,又扑回工作岗位。 到了1949年,筹备开国大典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时常昏迷。医生明确告诉中央,他的情况经不起任何大的情绪波动。开国大典是何等激动人心的时刻?为了保护他,毛主席亲自下令:“任弼时同志不得参加开国大典。” 10月1日那天,任弼时只能在玉泉山的住所里,通过收音机倾听天安门广场的声音。当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跟小儿子远征说,几十年的斗争,多少人流血牺牲,才换来今天! 这之后,他本该好好休养,但他还是放不下工作。朝鲜战争爆发,他又开始抱病研究战局。1950年10月26日晚,他因劳累过度导致脑溢血,第二天中午就去世了,年仅46岁。
1928年3月,任弼时被捕,敌人派兵将他押往安庆。船上,许多旅客上前围观。任弼时
历史脑洞
2025-09-28 12:40: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