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对卡扎菲被杀事件一直耿耿于怀,也许是受到了俄罗斯使用高精确制导导弹打击乌克兰事件的刺激,普京总统曾经质问:“是谁给了北约杀害卡扎菲的权利?”当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而是北约中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 2011年那会儿,一阵所谓的“阿拉伯之春”风潮席卷中东和北非,利比亚也乱了。一开始是游行示威,要求卡扎菲下台。这哥们儿也是个狠人,执政几十年,手段强硬,直接就上手段镇压。这一下,可给欧美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国家送去了“枕头”。 他们抓住机会,打着“保护平民”的旗号,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设立“禁飞区”。当时俄罗斯和咱们中国都投了弃权票,普京后来说,他同意的只是不让卡扎菲用飞机打自己人,这符合国际法。但他万万没想到,北约拿着这张“禁飞区”的票,直接变成了对利比亚政府军的狂轰滥炸。 这操作,说白了,就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彻底绕开了安理会的授权。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在新闻里看过了。北约的飞机炸毁了卡扎菲出逃的车队,他最后在一个下水道里被发现,受尽屈辱后被枪杀。那个画面,实在是触目惊心。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导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在了“人道主义干预”的炮火下。 这事儿给普京的刺激,那可是相当大的。你想啊,眼睁睁看着一个曾经跟自己称兄道弟的国家领导人,就这么被西方国家“私设公堂”给处决了,俄罗斯却几乎无能为力。这不仅仅是卡扎菲个人的悲剧,更是对“国家主权”这个概念的巨大羞辱。在普京看来,今天他们能这样对卡扎菲,明天是不是就能用同样的借口来对付任何一个他们不喜欢的国家? 所以,当类似的剧本要在叙利亚上演时,普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2011年,叙利亚也乱了,各种反对派武装在美国、法国、沙特的支持下,差点就把巴沙尔阿萨德的政府给推翻了。美国的心思很明显,就是想再复制一个利比亚,把巴沙尔也送上和卡扎菲一样的末路。 可这次,普京没再“淡定”。他看透了,如果再让美国得手,俄罗斯在中东的最后一个战略支点——叙利亚的塔尔图斯军港,就没了。更重要的是,这关乎俄罗斯的大国脸面和国际地位。如果连自己的小兄弟都保不住,以后谁还跟你混? 于是,在2015年,我们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俄罗斯空天军悍然出击,应叙利亚政府的邀请,对盘踞在叙利亚的“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展开了猛烈空袭。 这次出手,名正言顺,而且打得是真准、真狠。战局瞬间逆转,叙利亚政府军在俄军的帮助下,一步步收复失地,硬生生把巴沙尔政权从悬崖边上给拉了回来。 从利比亚的“袖手旁观”到叙利亚的“果断出兵”,你看,这不是普京心血来潮,而是一次惨痛教训后的必然反应。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往事告诉他,对西方国家的某些承诺和所谓的“国际法”,你不能太天真。他们嘴上说的都是主义,心里想的可能全是生意,是石油,是地缘政治。与其相信他们的“保证”,不如相信自己的导弹和大炮。 现在,咱们再把视线拉回到非洲。为什么非洲人对卡扎菲念念不忘?因为在很多非洲人眼里,卡扎菲虽然在国内是个独裁者,但在非洲大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带头大哥”。他手握石油美元,大力资助非洲联盟,推动非洲一体化,甚至梦想着建立“非洲合众国”,发行统一货币“非洲第纳尔”,来摆脱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 这动了谁的蛋糕?他关闭移民通道,帮欧洲挡住了大量的非洲难民潮。他死了,利比亚乱了,难民潮立马就冲向了欧洲,这笔账,欧洲人自己心里也有数。所以,北约打着“解放利比亚人民”的旗号干掉了卡扎菲,在很多非洲人看来,这更像是一次“新殖民主义”的定点清除,目的就是干掉一个不听话、想自立门户的非洲领袖。 如今,俄乌冲突的硝烟还在弥漫。俄罗斯用高精度导弹打击乌克兰,其背后展示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更是一种态度:我不会再让利比亚的悲剧重演,我有能力对那些试图颠覆他国政权的行为说“不”,并且用实力来支撑我的“不”。 普京的那句质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过去十几年国际纷争的另一扇门。它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远不是非黑即白的童话。国家与国家之间,充满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和血淋淋的现实。卡扎菲的死,是一个时代的切片,它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战略思维,也让无数非洲人看清了某些西方大国“人权高于主权”口号下的真实面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记忆,是不会轻易被磨灭的。它会像幽灵一样,在国际政治的上空盘旋,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捍卫自己的能力,那它的命运,就只能任人宰割。 这或许,就是卡扎菲用生命留给这个世界最沉重,也是最真实的教训。
非洲人对卡扎菲被杀事件一直耿耿于怀,也许是受到了俄罗斯使用高精确制导导弹打击乌克
历史脑洞
2025-09-28 12:50:12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