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三年服役期满后没能提干,办好退伍证,领了117元退伍费和50斤全国粮票,刚坐上从商丘到洛阳的火车,一辆军用吉普直接冲上站台,只见一名军人连声地喊“阎连科在哪?”[无辜笑] 阎连科出生于河南嵩县田湖镇,二十岁前最大的愿望是“吃上商品粮”,饥饿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母亲曾指着村口的观音土告诉他,饿极了可以吃这个充饥,但黄土不行,吃了会更快死掉。 1978年他报名参军,成为少数有文化的士兵,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让他被连长看中,后来调到师部图书馆工作,在那里他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特别是俄罗斯文学。 读完这些书他开始在煤油灯下写作,将部队生活和农村记忆转化为文字,《二挂鞭》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描写部队生活的独幕剧,他将剧本交给师部后,并没抱太大希望,随后便遇上了退伍。 获得提干机会后,他首先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看到家里的困境,他和家人商量了很久,姐夫劝他想想长远发展,最终他决定返回部队。 回到部队后,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见证战争的残酷,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他先后进入河南大学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1985年他开始发表小说作品,1996年他的中篇小说《黄金洞》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这是他文学生涯的重要突破,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来自农村的作家。 此后他创作出《受活》、《丁庄梦》等作品,在国际文坛引起关注,他的写作始终围绕中国农村的现实展开,展现土地上的苦难与坚韧。 《受活》讲述了一个残疾人村庄的奇特故事,用荒诞的手法反映现实问题,《丁庄梦》则关注艾滋病村的悲剧,揭示了贫困地区卖血背后的社会问题,这些作品让他获得多项国际文学奖项。 从军营图书馆的煤油灯下开始写作,到成为国际知名作家,他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保持着对现实的关注,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回看1981年那个冬天的车站时刻,一次获奖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如果没有那辆吉普车,如果没有那个提干名额,中国文学可能会少一个重要的声音。 当年那个渴望温饱的农村青年,最终成为用文字为时代发声的作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往往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关键是要为那一刻做好准备。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天降神兵!比电影剧本还巧,就差那么一点火车就开了,人生彻底改变,所以说机会真的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要是没在煤油灯下坚持写作,没有那个才华,贵人想拉你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看到117块钱和50斤粮票那里破防了,那是他一整个青春啊,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选择先回家看父亲,百善孝为先,有才更有德,这样的人能成功是应该的。” “那个年代的‘笔杆子’是真值钱啊,一手好字、能写会画就能被首长看上,改变命运,放现在卷得太厉害了,光有文化特长可能还不够。” “姐夫才是明白人!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是盼着你守在跟前还是盼着你有出息’,这才是真正有远见的家人,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他回去扛起整个家就是最好的尽孝。” 如果说阎连科是靠“写作”这门硬技能改变了命运,那么在当下这个时代,你觉得什么是能堪比当年“一笔好文章”的硬核能力? 官方信源:中国作家网
1981年底三年服役期满后没能提干,办好退伍证,领了117元退伍费和50斤全国粮
轩叔观察
2025-09-28 14:25:09
0
阅读:2185
老姜
翻来覆去炒多少遍了
哄哄
是金子总会发光,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