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

断代史鉴 2025-09-28 15:05:28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1936年,毛主席此话一出,斯诺感到十分吃惊。 1938年,南京大屠杀的阴影还没从中国人心头散去,整个国家就浸在焦灼和迷茫里。 4月的时候,中国军队在台儿庄硬拼下来一场胜利,这是正面战场头一次能叫“大捷”的仗,不少人一下子乐观起来。 报纸上全是“速胜论”的声音,觉得用不了多久就能把日本人赶出国门。 可谁能想到,才一个月,日本人的坦克就从厦门五通凤头开进来,直接碾到了厦门大学的操场。 之前被捧成“中日准决战”的徐州会战,最后只能仓促撤退,日本装甲车在徐州最热闹的彭城路上横冲直撞,那些喊着“速胜”的声音一下子就没了踪影。 中国大半国土都丢了,上海法租界里,外国人拿着中日钢产量、军力的数据,一口咬定中国肯定输。 南京西流湾8号的“低调俱乐部”里,国民党有些人甚至在商量怎么“体面”地接受战败。 老百姓心里都悬着同一个问号:中国会不会亡?咱们到底能不能赢?怎么赢? 1938年初春的陕北,凤凰山脚下一孔普通窑洞里,一盏油灯亮了一整夜又一整夜。 毛主席坐在桌子前,连续8天9夜几乎没合眼,抽着劣质纸烟埋头写东西,炭火盆把棉鞋烤焦了都没察觉。 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长篇演讲,一个多月后,演讲整理成文字发表,题目就是《论持久战》。 1938年中国的难,不只是丢了多少地盘,更在于大家心里没底。 军事上,日本人有工业优势,坦克大炮比咱们多,推进得快;而国民党搞的是片面抗战,没发动老百姓,部队打起来没后援,这就导致打一仗丢一城,越打越被动。 思想上更乱,速胜论的人没看清中日国力的差距,以为一场胜仗就能解决问题; 亡国论的人又只盯着钢产量这些数字,忘了中国人多、地盘大,更忘了这场仗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这两种想法都没摸到战争的本质,也正是因为这样,《论持久战》才显得那么重要。 1936年跟斯诺谈话的时候,他就已经看透了,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多,日本人想一口吞掉根本不可能,所以仗肯定要打很久。 到了1938年,他把这个想法变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 别人说持久战,大多只想着怎么在战场上拖时间,毛主席却直接问两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打持久战? 他从国情国力出发,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四个特点:日本人强,但他们退步、地盘小、没多少帮手;中国人弱,但咱们进步、地盘大、有全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 《论持久战》里说抗战要分三个阶段:敌人进攻、咱们防御;敌人稳住、咱们准备反攻;咱们反攻、敌人撤退。 尤其是中间的相持阶段,伟人说这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日本人想速战速决,咱们就用游击战争拖垮他们,把老百姓发动起来,到处都是抗日的人,到处都是抗日的战场,日本人再强,也经不住这么消耗。 后来也印证了这点,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公开说不搞“速战速决”了,这不就是毛泽东早就预见的? 紧接着在湖南衡山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国共两党三百多个高级将领都来了,周总理、叶帅详细讲了《论持久战》的想法,白崇禧也多次读这本书,还推荐给了蒋介石。 之后蒋介石把这本书跟自己的讲话一起发给每个高级将领,卫立煌、傅作义直接印发给部队,冯玉祥自己掏钱印了三千多册送给国民党要员。 蒋经国的私人秘书在1940年的时候,看到蒋经国那本《论持久战》都翻旧了,上面红蓝笔画满了道道,还有中文俄文的批注。 1938年12月的时候,一本石印的《论持久战》印了五千册,不到半个月就快卖光了,连出版社的样本都有人想买。 这本书还翻译成英文传到国外,宋庆龄找人译的,毛主席专门写了序言,海外评价也很高。 日本人也注意到了,1938年9月日本的《改造》杂志全文翻译了这本书,1939年他们的特务部门还专门研究里面的观点,虽然没说承认,但军事部署悄悄改了。 可改也没用,那时候,一个共产党员哪怕只是通信员、卫生员,都能拉起一支抗日队伍;一个排的八路军、新四军,就能开辟一块根据地。 庄稼汉放下锄头拿起刀枪,老太太送儿子上战场,妇女们在油灯下做冬衣。 芦苇荡里藏着枪口,平原上有麻雀战,敌人的交通线被破袭战搅得乱七八糟,《论持久战》里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了真真切切的胜利行动。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了无条件投降书,美国有家报纸说“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泽东一直是正确的”。 不是毛主席能未卜先知,是他看透了历史的规律,抓住了人民的力量。 1938年那个又黑又难的年份,延安窑洞里的那盏油灯,照亮了整个民族的胜利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