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沙,9日,一女子到医院给公公交手术费,发现卡里的30万一分不剩,查了账单才

爱跳舞的王大姐 2025-09-28 19:43:42

河南长沙,9日,一女子到医院给公公交手术费,发现卡里的30万一分不剩,查了账单才知道,钱全被婆婆拿来买了十几份保险,婆婆不仅花了银行卡里的钱,还把房子拿去抵押贷款了350万,女子不解,自己婆婆是退休工资每月2800元的老年痴呆患者,是谁忽悠她去买巨额保险的? 王女士捏着那张余额为零的银行卡,整个人都僵在了医院缴费窗口。这笔钱是全家人东拼西凑给中风公公准备的手术费,现在却不翼而飞。银行流水单上密密麻麻的转账记录全都指向同一家保险公司,最大的一笔转账高达77万元。她冲回家追问,患有帕金森病的婆婆李阿姨才支支吾吾地坦白,有个叫张艳的保险顾问告诉她“买保险能发大财”,不仅花光了30万治疗费,还偷偷把房子抵押贷了款。 翻开那叠厚厚的保单,王女士发现了更多荒唐的细节。月收入只有2800元的退休老人,在保单上竟然被写成年收入30万;明明患有帕金森病,健康告知栏却标注“无既往病史”。更离谱的是,寿险受益人填的是李阿姨本人,这完全不符合常理。业务员张艳半年前在小区健康讲座认识李阿姨后,每天早晚准时问候,经常拎着水果上门,让老人把她当成了“干女儿”。这种情感营销套路直接击穿了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保险公司给出的回应让人心寒。总经理助理田女士含糊其辞,只说“已经上报,30天内处理”,对业务员的销售方式是否妥当避而不答。这种推诿态度背后暴露的是整个行业的机制性问题——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的考核重业绩轻合规,让忽悠老人的套路屡禁不止。类似案例在全国多地都在上演,北京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曾被诱导购买400万保险,虽然监管部门认定销售误导属实,但维权过程依然艰难。 法律维权面临巨大障碍。要证明保险欺诈,需要收集沟通记录、宣传资料等证据,而老年人往往记不清细节,业务员又刻意规避留下书面证据。即便最终能退保,按法律规定也可能要承担违约责任,拿不回全部保费。这就像设好的陷阱——业务员利用信息差诱骗认知能力下降的老人签下巨额保单,然后利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 这场风波戳破了保险销售中的灰色地带。一边是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迫切需求,一边是个别业务员的趁虚而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去年就发布过适老化指导意见,要求关注慢病老人特殊需求,但现实中医保销售乱象依然存在。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当保险变成业绩工具,当亲情营销成为套路,受害的不仅是某个家庭,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爱跳舞的王大姐

爱跳舞的王大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