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安葬了陈独秀?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江津偏僻的山村鹤山坪,终年63岁,他晚年流离江津,生活相当困难。[无辜笑] 五年前陈独秀刚从南京老虎桥监狱出来时,两党都想拉拢他,国民党开出优厚条件,让他另组“新共党”,被他当场拒绝,中共方面也派人来谈,但陈独秀在党内路线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加上“托派”的政治标签,双方没谈拢。 出狱后的他不想再卷入政治漩涡,辗转来到重庆避难,1938年老友邓仲纯邀他去江津暂住,刚到时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幸亏当地乡绅邓蟾秋、邓燮康叔侄伸出援手,把鹤山坪的一处清代老宅借给他住。 石墙院位置偏僻,但他住得倒也安心,他每天埋头研究文字学,写《小学识字课本》,靠北大同学会每月寄来的几十块钱和朋友接济维持生计,有时候钱不够用,他就在院子里种土豆、南瓜,自给自足。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那股子硬气,蒋介石曾托人给他送来五千大洋,被他原封不动退了回去,国民政府的官员三番五次上门,想给他安排个闲职拿俸禄,他一概不见,在他看来,拿了这些钱就等于被收买,宁可穷点也不能丢了读书人的骨气。 1942年他的身体急转直下,长年的贫困生活加上多种慢性病,他已经撑不住了,5月下旬病情恶化,妻子潘兰珍和儿子陈松年守在床边,却束手无策,27日那天他走了。 更难的问题随之而来,没钱办丧事,潘兰珍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凑出来的钱连买口棺材都不够,陈松年四处借钱,也借不到多少,一家人正发愁时,邓蟾秋听说了这事。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二话没说,把自己早就准备好的楠木寿材拿了出来,这可是上好的楠木,他本打算留给自己用的,邓燮康也赶来帮忙,主动掏钱买了块墓地,就选在康庄橘林旁边,那是陈独秀生前常去散步的地方。 6月1日葬礼在江津举行,没有什么排场,就是些亲友和邻居自发来送行,几个年轻人抬着棺材,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把陈独秀葬在了康庄,墓碑上只刻了“陈乾生墓”四个字,用的是他的本名。 这个朴素的名字后来倒帮了大忙,1947年陈松年想把父亲迁回安徽安庆老家,与母亲合葬,因为墓碑上写的是本名而非“陈独秀”,一路上少了很多麻烦,墓地选在独秀山麓,总算是落叶归根了。 再往后的岁月里,陈独秀这三个字经历了太多风波,但康庄那座空坟和独秀山上那块简朴的墓碑,见证了一个知识分子最后的选择,远离权力中心,坚持独立思考,哪怕穷困潦倒也不低头。 邓氏叔侄的这份情义,在那个人人自顾不暇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珍贵,他们帮的不仅是陈独秀一家,更是守住了乱世中那点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这种不问立场、不计回报的相助,或许才是最动人的东西。 回头看陈独秀的晚年,从政坛中心到江津小镇,从叱咤风云到种地糊口,这个巨大的落差背后是他的主动选择,他看透了政治的复杂,选择把最后的精力用在学问上,这算不算一种智慧,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真是患难见真情啊,邓家叔侄这种雪中送炭的义举,现在真的太少了,他们敬重的是陈独秀的学问和骨气,而不是他的身份和地位,这种情谊纯粹得让人感动。” “看得鼻子一酸,一代风云人物,晚年如此凄凉,宁愿种土豆也不收蒋介石的钱,这气节真是文人的脊梁!致敬!” “历史总是很复杂,但人性的光辉永远都在。不管他的立场如何,这种不食‘嗟来之食’的风骨,就值得后人铭记,安葬他的都是真朋友。” “没想到最后是靠老乡和乡绅的帮助才入土为安,说明他的人格魅力有多大,顺便说,他儿子也是真不容易,那时候还敢把墓迁回老家,还知道用曾用名避祸,很有智慧。” “所以说人啊,这辈子有几个真朋友太重要了,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邓老先生连自己的寿材都让出来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看了他的故事,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什么样的品质最值得人们敬重和铭记?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听说国庆节儿媳的父母要过来,昨天我趁儿子儿媳不在家,帮他们把家里的卫生打扫了一遍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