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前“参谋总长”李喜明:大陆可能在未来几年对台实施“司法隔离”,即因宣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有任何进出台湾的船只都需要向中国登记注册,否则会遭到中国海警临检或驱逐。 李喜明抛出的 “司法隔离” 说法,本质上是点破了一种用法理手段拿捏台湾经济命脉的思路,这种玩法比直接的军事动作更显 “绵里藏针”,把军事对抗的 “硬冲突” 换成了法律框架下的 “软刀子”。 首先得看清台湾的命门在哪儿,这地方就是个典型的 “靠海吃海” 的海岛经济体,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 97% 以上,小到老百姓吃的粮食,大到工厂用的石油天然气,全得靠轮船运进来,而这一切都攥在高雄、基隆等五个主要港口手里,等于整个台湾的 “粮袋子”“油罐子” 都挂在海运这条线上。 更关键的是经济命脉,台湾对大陆的经贸依存度早就超过 40%,2023 年 2 月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当时台湾整体出口下滑 17.1%,但对大陆出口反而涨了近 40%,占比直接冲到 42.1%,等于说大陆市场就是台湾经济的 “输血泵”,而这些往来货物几乎全靠海运周转。 再看 “司法隔离” 的执行逻辑,完全是打在了七寸上。它的起点是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个铁打的法理事实,以此为依据要求船舶登记,名正言顺到让人挑不出法理漏洞。 更妙的是执行主体选了海警,这可不是海军战舰那种 “一出场就剑拔弩张” 的配置,2025 年 4 月海警就在台岛周边搞过执法演练,基隆、高雄外海的舰艇能直接逼停嫌疑船,还能搞登检拿捕,整套流程熟门熟路,把事情彻底框在了 “执法管控” 的范畴里。 这一下就把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从 “军事冲突” 拉到了 “规则遵守” 上,那些想借机炒作的势力连挑事的由头都难找,毕竟没人会公开反对一个国家依法执法。 最狠的还是对国际航运圈的精准拿捏。全球航运业早就被各种规则捆得严严实实,国际海事组织一个减排协议就能让 108 个缔约方点头,覆盖 97% 的商船队,说明这些航运巨头最认的就是规则,最怕的就是风险。 要是真实施船舶登记,这些公司首先算的不是 “政治账”,而是 “经济账”—— 不登记就得面临海警临检,耽误船期是小事,万一被扣押或者驱逐,损失的可是真金白银。更别说背后的保险公司,这帮人可是出了名的 “不见兔子不撒鹰”,只要某条航线被标上 “高风险”,要么直接拒保,要么保费涨得让人肉疼。 之前国际海事组织搞碳定价,连美国反对都没用,最后还是得跟着规矩走,现在面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登记要求,他们更不会为了台湾冒风险。 一旦航运巨头和保险公司都乖乖听话,台湾的日子就真难过了。高雄港那些往来的集装箱船,装的可能是台积电的芯片,也可能是中小企业的日用品,要是卡在登记这一步,要么等着违约赔钱,要么就得绕路找 “野路子”,但成本直接翻番。 更要命的是能源运输船,台湾本身没多少储备,要是运输船不敢来,用不了几天加油站就得排队,工厂就得停工,到时候可不是经济下滑那么简单,民生都得受影响。这就好比掐住了一个人的气管,不用使劲捏,只要轻轻按住,就够让人难受的。 说到底,“司法隔离” 这招最大的厉害之处,就是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打穿台湾的经济软肋。它利用的是台湾对海运的绝对依赖,抓准了国际资本 “趋利避害” 的本性,还站在了法理的制高点上,简直是把 “以最小代价解决问题” 的思路玩到了极致。 那些之前还在喊 “抗中” 的人,真要是面对船舶登记的要求,恐怕最先慌的就是他们自己 —— 毕竟口号不能当饭吃,船进不来出不去,再硬的嘴皮子也顶不住现实的压力。
台军前“参谋总长”李喜明:大陆可能在未来几年对台实施“司法隔离”,即因宣布“台湾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9-29 11:28: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