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实在太狡猾了,每次发现乌军无人机后,就会派一架侦察无人机尾随跟踪,顺藤摸瓜直到发现乌军的老巢!真是兵不厌诈。 现在俄乌战场上,小型无人机早就成了双方离不开的“空中眼睛”,乌军尤其爱用这些小家伙偷偷摸进俄军阵地侦察,有时候还带着炸弹搞偷袭,一度让俄军头疼得不行,但慢慢下来,俄军反倒把对方的优势变成了自己的突破口,这脑子转得是真快。 这套路可不是瞎琢磨出来的,全是实打实的战场经验堆出来的,早先俄军对付乌军无人机,主要靠电子干扰或者防空火力硬打,可架不住对方无人机数量多还便宜,打下来一批又来一批,费效比实在不划算。 后来俄军发现,这些无人机飞得不远,背后肯定藏着操控站和补给点,与其被动挨打,不如顺着无人机的踪迹找过去,一次性端掉老巢。 去年年底在顿涅茨克地区,就出过这么个典型例子,乌军一架FPV无人机刚冒头,就被俄军的地面雷达捕捉到信号。 按以前的打法,可能直接就用防空炮打下来了,这次俄军没这么干,悄悄放出一架“海鹰-10”无人侦察机,调低飞行高度贴着地形跟了上去。那架乌军无人机还浑然不觉,侦察完俄军阵地就往回飞,压根没意识到身后跟着“尾巴”。 “海鹰-10”就这么不远不近地吊着,把对方的飞行轨迹实时传回到指挥部,乌军无人机最终落在了一片伪装网覆盖的树林里,那里藏着三个操控帐篷和十多架备用无人机。 紧接着,俄军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就带着集束弹头飞了过来,在目标上空炸开的瞬间,无数破片把整个营地掀了个底朝天。这事儿后来俄罗斯国防部专门发了战报,连现场的爆炸画面都放了出来,看得出来打得是真准。 在扎波罗热的柳比茨科耶定居点附近,这招又上演了一回,乌军一辆“海王星”反舰导弹发射车刚偷偷架起发射架,就被俄军的空中侦察设备盯上了,发射车打完导弹赶紧转移,可它释放的侦察无人机却成了暴露行踪的“祸根”。 俄军无人机一路尾随,跟着这架“信使”找到了发射车的隐蔽点,还顺道发现了附近的弹药补给站,没等乌军来得及转移,导弹就从天而降,发射车和补给站一起变成了火球。 这种战术能成,关键在于俄军把无人机和火力打击捏合得特别紧,现在俄军的摩托化步兵分队里都配了专门玩反无人机的兵,手里既有电子干扰设备,又有侦察无人机,发现目标后不用层层上报,直接就能引导后方的导弹或者火炮开火。 更绝的是,俄军还会给跟踪无人机配电子掩护,有时候乌军操控手明明感觉不对,想启动自毁程序,却发现信号被干扰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无人机变成“带路党”,俄军这套组合拳把“电子战和实体跟踪”结合得太妙,乌军根本防不住。 今年3月在切尔尼戈夫州,俄军玩得更溜,他们先是放出几架老式无人机当“诱饵”,引乌军的防空火力暴露位置,乌军果然上当,无人机刚起飞就被俄军的“尾巴”跟上。 这次跟着无人机找到的不光是操控站,还有一个隐蔽的雷达站和空情指挥所,随后赶来的导弹直接用了空爆模式,弹头在目标上空炸开,破片覆盖范围比直接命中还广,整个指挥中枢瞬间瘫痪。 西方媒体一开始还嘲笑俄军的战术“土气”,说跟踪无人机飞得慢又不先进,可后来亲眼见乌军的无人机控制中心接二连三被端掉,态度也变了,俄军这种“以无人机反无人机”的思路,比单纯用高科技武器管用多了,毕竟战场上讲的是实效,能找到老巢才是真本事。 9月底莫斯科州遭无人机袭击那回,也能看出这战术的影子,俄军防空部队击落4架无人机后,没就此收手,而是立刻派侦察设备追查信号来源。顺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倒推,很快锁定了乌军在边境地区的发射点,当天就用火炮进行了报复性打击。这种反应速度,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俄军这招的厉害之处,在于把“被动防御”变成了“主动猎杀”,以前是乌军无人机想来就来,现在只要敢起飞,就可能变成俄军的“向导”。乌克兰真理报就曾抱怨,前线的无人机操控手越来越不敢轻易放飞设备,生怕一不留神就把敌人引到家门口。 从2017年俄军组建第一支反无人机电子战部队,到现在每个作战分队都有专业人员,这套战术已经打磨得相当成熟,俄军曾创下一夜击落337架乌军无人机的纪录,这里面不少战果都得益于跟踪溯源找到的发射点。 说白了,这就是最典型的“兵不厌诈”,你以为放出去的是侦察兵,没想到成了引路人,俄军把战场智慧玩得通透,不跟你拼装备数量,专找你背后的软肋下手。这种看似“狡猾”的打法,恰恰是实战磨出来的真本事,比那些纸上谈兵的先进理论管用多了。
俄军实在太狡猾了,每次发现乌军无人机后,就会派一架侦察无人机尾随跟踪,顺藤摸瓜直
冷紫叶
2025-09-30 11:35:58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