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拿来了许世友一个月的工资,对许世友说:“司令员,这是你本月的工资。”许世友头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01 00:43:41

秘书拿来了许世友一个月的工资,对许世友说:“司令员,这是你本月的工资。”许世友头也不抬:“还是老规矩,给我老娘寄30元,拿出50元买20瓶茅台酒。” 许世友一生都离不开酒。别人提起他,总爱摇头笑一句:“酒量大得吓人。”在军队里,他被叫做“酒霸王”,这个外号跟了他半辈子。 红军长征那几年,部队条件极差,警卫员帮首长挑的多是书箱、药品,他的警卫却挑着坛子。别人嚼干粮,他能从怀里摸出酒来灌一口,呛得眼泪直流,却觉得心里踏实。有人看不惯,上告到政委那里,说这哪像个带兵的。政委陈昌浩淡淡一句:能比他喝得多的,也行。 结果,这件事不了了之。 许世友喝酒有自己的规矩,临战不喝,打仗不喝,输了仗也不喝。这个规矩让人心里服气。平常日子里,他可以每天都喝,桌上无论大小聚会,他都要举杯。别人怕醉,他怕没酒。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才伤心。 建国之后,制度逐渐规范。过去部队是供给制,吃穿用度国家包。1954年起改成工资制,干部每月领工资。1956年,全国实行统一的工资等级。许世友那时是上将,南京军区司令,工资四百块。四百块在当时很体面,够养家。可偏偏酒价开始往上走。 五十年代初,一瓶茅台才两块多。他的工资能买将近两百瓶。到了1961年,受灾荒影响,茅台涨到四块多。一晃几年,又涨到八块、十二块。工资没涨多少,酒价却涨了一倍又一倍。账一算,能买的酒瓶数越来越少。 许世友不爱算账,可桌上不能没有茅台。他在意的是面子。客人到家里吃饭,他一定留,一定要上茅台,一人一瓶,少了不行。酒喝不喝得完无所谓,关键是得摆上桌。别人劝他节省点,他摇手,说招待客人不能寒碜。久而久之,家里开销越来越大,秘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们想了两个办法。第一,用他的稿费。许世友写过回忆录,稿费不少,他全说交党费,自己不要。秘书们只好悄悄拦下一半,用来买酒。第二,军区农场自己酿酒,口味和茅台差不多。他们把自酿酒灌进空茅台瓶,招待普通客人。真茅台只留给许世友和重要宾客。为了不穿帮,陪客的人得事先打招呼,席间记得称赞“好酒”。 这种小把戏维持了很久,许世友没发现。桌上依旧热闹,客人依旧醉倒。秘书们暗地里松一口气,心想只要他开心就好。 酒桌是他性格的写照。豪爽,倔强,爱面子。别人推杯换盏,他是一杯接一杯,把对方灌得面红耳赤才罢休。部下怕他劝酒,不敢同桌。有人笑说,打仗能跟司令冲锋陷阵,上桌却不敢和他对饮。 社会上流传过一个故事,说周恩来请他到家里,一人一瓶,最后把他喝趴下,还语重心长劝他少喝。后来有人说这是文学创作,不是事实。但它能流传,是因为人们喜欢这种对照:一个放纵的将军,一个克制的总理,两人在酒桌上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真假并不重要,它成了一种象征。 七十年代,茅台的地位已经完全不同。尼克松访华时,宴席上举杯的就是茅台。从那以后,它成了国宴酒,成了外交的标志。茅台不仅是酒,它是面子,是国家的符号。许世友偏爱茅台,他的执念与这种符号重叠。他在家里坚持摆茅台,不只是个人喜好,也是身份的体现。 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已经不行,可酒还是没断。有一次,他病重昏迷,怎么叫都没有反应。秘书用棉签蘸了点茅台,轻轻抹在他嘴唇,他居然微微睁眼,像从沉睡里被唤醒。没多久又闭上,但这一幕,让人觉得酒已经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 1985年10月,他去世。消息传出,不少人提起他的直率和豪气。国外媒体也注意到,说他是中国革命中性格鲜明的将领。南京的墓前,经常能看到酒瓶,有新的,有空的,堆在碑前。风吹过,瓶子碰撞作响,像还在继续那场没有散的酒局。 故事到这就停下了,墓碑立在那里,酒瓶躺在地上,仿佛他还在桌边举着杯子,催人再喝一口。

0 阅读:6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