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妈妈突然问我:“闺女,你存了多少钱啦?”我说:“有 4 万。”妈妈接着说:“你哥要结婚,女方让买车,我们给你哥买房花光了钱,你这 4 万先借给他买车吧。” 我捏着筷子的手猛地一紧,碗里的青菜晃了晃,汤汁溅在桌布上,留下一小片湿痕。那四万不是随手就能拿出来的闲钱——是我毕业三年,每天早上啃两块钱的馒头当早餐,晚上带公司食堂的剩饭当晚餐省下来的;是我看到喜欢的裙子犹豫了半个月,最后还是放回货架,说“等打折再买”攒下的;更是我偷偷报了线上职业课程,想着明年能考个证书,换份薪水高点的工作的“底气钱”。 妈妈见我没说话,往前凑了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碗沿,声音软了些:“我知道你攒钱不容易,可你哥婚期就剩俩月了,女方说没车不订婚,我们老两口把养老钱都拿出来给你哥付了首付,实在没辙了……”她的眼神带着恳求,我却想起上个月我感冒发烧,想请半天假去医院,妈妈还说“年轻人扛扛就过去了”,可转头就给哥哥转了两千块,说“你别不舍得吃,多买点水果”。 心里像堵了团棉花,说不出的闷。我放下筷子,轻声说:“妈,这四万我是准备报会计实操班的,我现在的工作没前景,想考个证换份工作……”话还没说完,门“吱呀”一声开了,哥哥拎着公文包走进来,身上的衬衫还是去年我给他买的生日礼物,袖口磨得有些发亮。 他显然听到了我们的对话,放下包就走到妈妈身边,皱着眉说:“妈,您怎么跟小妹说这个?我不是跟您说了吗,车的事我自己想办法,不用借小妹的钱!”妈妈愣了一下,语气有点急:“你能有什么办法?你那点工资除去房贷,剩不下多少,总不能让女方等着吧?” 哥哥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宣传单,摊在桌上,上面是几款二手轿车的介绍,他指着其中一款说:“我问过同事了,这款二手车才三万多,车况挺好的,先开着,等以后条件好了再换新车。女方那边我也沟通过了,她知道咱们家的情况,说只要日子踏实,二手车也没问题。” 我看着宣传单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哥哥在每款车的价格旁边都标了油耗和保养费用,显然是琢磨了很久。妈妈拿起宣传单,手指在“三万八”的数字上顿了顿,眼圈有点红:“都怪爸妈没本事,让你结婚都得委屈着……”哥哥赶紧打断她:“妈,这有什么委屈的?我跟小雅是过日子,不是比排场。再说小妹攒点钱不容易,她要考证换工作,比我买车重要多了。” 我心里一暖,突然想起小时候,哥哥总把妈妈给的零花钱省下来,给我买我最爱的草莓味冰棍;我上高中时晚自习回家,他再忙也会在路口等我,手里拿着热牛奶。原来这些年,他一直没变,只是妈妈总想着“要给儿子最好的”,才忘了我们各自的难处。 我拿起手机,点开转账界面,对哥哥说:“哥,二手车三万八,我借你一万吧,剩下的你自己凑,我的课程可以先报个基础班,钱不够再慢慢攒。”哥哥连忙摆手:“不用不用,我自己能凑够,你留着钱上课。”妈妈却拉着我的手,声音有点哽咽:“是妈不好,没问清楚你的想法就瞎开口,这钱妈跟你爸再凑凑,你别耽误自己的事。”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坐在餐桌旁,重新热了菜,边吃边聊。哥哥说以后会更努力工作,争取早点换新车;妈妈说以后不会再偏心,会多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也说等换了好工作,就带他们出去旅游。灯光照在桌上,饭菜冒着热气,之前的别扭和委屈,慢慢被这股暖意融化了。 后来,哥哥用自己攒的钱加爸妈补的几千块,买了那辆二手车,婚礼办得简单却热闹。我也报了基础班,每天下班后认真听课,半年后真的换了份薪水更高的工作。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哥哥笑着说:“当初幸好没借小妹的钱,不然她现在还在凑课程费呢。”妈妈也笑着说:“一家人啊,就得互相体谅,别光顾着自己的想法,多听听别人的心里话。” 这件事让我明白,家庭里的矛盾往往不是因为“偏心”,而是因为“没说透”——妈妈没问过我的积蓄用途,哥哥没说清自己的计划,我也没及时跟他们讲我的想法。遇到问题时,与其闷在心里委屈,不如坐下来好好沟通,互相体谅着解决,这样的家才会更温暖。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遇到家人向你借钱,却没考虑你的实际情况时,你会先跟他们说清自己的难处,还是先想着迁就家人呢?
小叔子下葬后的那段日子,我老公几乎天天晚上很晚才回来,每次眼睛都红红的。不用问我
【3评论】【1点赞】